一、教学现场
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今天要上第一课《老师,您好!》。
一上课,我就给孩子们讲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乡村女教师。这位年轻教师的一生极其平凡。
在她19岁的时候,就加入教师这个行业。当时她被分配到乡下教书,那所学校离她家有几十里山路,要走很长很长的崎岖小路,要赤脚过好几条小河,冬天的时候可想而知,那虽然不深但刺骨的水是多么难忍,她想到这些心里真有点不愿意去,但是最后她还是去了,因为那里真的很需要她,学校与镇里的领导找她谈了很多次话。就这样她走上了工作岗位。
每一次上班去为那些孩子上课,她都要走崎岖的山路,趟过几条小河,但是自从她教那些山里娃娃开始,她越来越喜欢孩子们的纯真可爱,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孩子们在她的教育下进步很大很大,甚至超过了许多乡镇小学的学生。
很快,一年过去了,她因为工作出色要被调到城里教书,孩子们为她骄傲,但同时又感到伤心,家长们也是高兴又无语。
不管怎么不情愿,要走的那一天还是来了。那天,女教师怕孩子们伤心,就没有和孩子们说在天还很黑的时候就上路了,我一步有回头,很是依依不舍。走了一会,一个山冈出现在眼前,是那么熟悉,但是当她走到山冈时,却发现孩子们都在那里等着她,他们离得很近很近,却不说一句话,老师开口了:“孩子们,你们回去吧。”孩子们不说话,只是看着他们喜欢的老师低头不语,终于有一个孩子说了:“老师,您走吧,我们会想你的。”“我们只是送送您。”……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尽管他们懂得这个进城机会难得,但是他们爱他们的老师呐,就在那老师与孩子们目光相对的那一刻,“扑通”,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一起说道:“老师,您留下来陪我们吧,留下来教我们吧。”所有的孩子都哭了,老师看着他们,也哭了,这一哭,老师留了下来。(说到此处,班里孩子们已经泪光闪烁……)
这一留,留了十多年,她送走了好几界学生,每一界学生与她的感情都很深。
有一天,女教师晕倒在讲台前,当送到医院后,才知道她已经得了癌症,而且不久就得离开人世,一开始所有的人都不告诉她的病情,后来她才知道,于是,她决定不治疗,因为治疗费用太高,乡亲们凑的钱几乎用光,孩子们几乎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来拿来了,可是治疗不好了,老师决定回到学校,她说:“我得回去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节课。”经过她的再三请求,领导和朋友们才允许她回去。
于是,第二天,她就拖着沉重的身子去给孩子们上课。这是最后一课呀,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不要伤心,虽然我很快就离开你们了,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如果你们将来考上了大学,一定到我的坟前和我说一声,如果你有什么烦心事,你来我的坟前与我聊一聊,我死后,我的骨灰就埋在窗户外的那个山岗上,我会陪伴你们一起成长……”孩子们听后,教室里哭声一片,悲切而持久。
几天后,女老师永远地离开他们了,她的骨灰真的埋在那个山岗上。
当我说完故事,很多孩子哭了,其实,我的眼泪也在打转了。
教室里非常安静。
“孩子们,你们现在来轻声地读读《老师,您好!》这篇文章,看看教师的事业怎么样?”
孩子们读得轻声而充满感情。我在黑板上板书——老师的事业。
生1:“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生2:“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我板书崇高与美好两个词。然后给学生分别解释。
我说:崇的小篆是这样的(我板书),它表示山很高,崇的本义是山大而高,又引申为高大之义,因此称高山为崇山,高的山丘为崇丘,等等。然而课本中的崇高不是指的山高大,这个高指的是较宽泛的高,指向有形的东西,也指无形的东西,如人的精神,说教师的事业崇高,就是说他们的精神与思想非常了不起。
孩子们听得入迷了,我又给孩子们讲起“好”字:(先写好甲骨文,再写金文,最后我来。)好本义不与坏相对,而是与丑相对,表示美也。甲骨文的好,右边是一个成年女子,左边是一婴孩,表示女人有了孩子。已此字形来表示“美也”,表明在古人心目中,美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生孩子。原始文化研究表明,上古先民对于生育行为怀有热烈的崇拜和赞美心态。这种心态来自于……
孩子们觉得真是奇怪,呵呵。不过他们长了知识。
接下来,我们围绕这两个词语展开阅读与交流。从而教了“浸透”、“辛劳”等词语。
最后,我请同学做两个游戏,一是与红色作斗争(即描红),二是模仿,写一首赞美诗歌,随后我将一些文章帖在教师上。孩子们兴趣浓厚得紧。
笑声中下课。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9月6日)
继续上《老师,您好!》
读三位学生昨天回家写的《彭老师,我想对你说……》,主要是赞扬我的,其中朱佳琦是以问题形式来写的。他们表达了感谢,应用了排比,句式相对工整。
读完,我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与感激。
“你们能对我说老师,您好,我感到光荣。但是我不知道你读了以下几个故事或者是新闻,你会不会说老师您好?”
我开始出示关于殷雪梅老师与靳伟杰老师的事迹的一篇文章:
怀念你 舍身救学生的女老师闻吉
在教室授课的殷雪梅
又到清明,一位舍身救学生的女老师格外令人怀念:她是江苏金坛市城南小学52岁的殷雪梅,她于4月5日凌晨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殷雪梅:面对疾驶而来的小轿车,张开双臂奋力推开马路中央的学生。
3月31日,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去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中午12时左右,该校一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前往金坛城区金沙影剧院。
当队伍刚通过城南小学门前的南环二路时,一辆黑色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该校老师杨旧生边急忙示意停车,边喊:有车,快闪开!”说着就用力将身旁的学生推回到校门口。然而,小轿车丝毫没有减速,危急中殷雪梅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学生推到了路旁。小轿车从学生队伍的空隙处飞驰而过,只听见“嘭”的一声,殷雪梅被轿车撞出25米远,鲜血顿时从殷雪梅的鼻孔、耳朵汩汩流出。尽管全力抢救,但还是没有能够留住英雄的生命。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
当孩子们读完后,我说:孩子们,请你们再看几个图片:
我在孩子们看图片的时候,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金坛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步出灵堂,仍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着不断涌出的泪水。(图1)殷雪梅老师曾教过的学生几乎都来了。(图2)清明节两万余名各界群众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坛虹桥小学,深切悼念和缅怀殷雪梅。(图三)
“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我想说,殷老师真好。“
“殷老师了不起。“
“殷老师舍己救人,所以那么多人尊敬她,那么多人去送她。”
“殷老师,那些被你救的孩子一定会记住你,我也会记住你。”
……
“是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老师,您好!”
我说:“下面,我再请你们看一则新闻。”
据10月21日的《重庆晚报》报道:为“促使学生进步”,涪陵城区第四小学一教师出“奇招”:考试成绩90分以下的,都当众跪下,用双膝走上讲台领考卷。
“不知道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她的教育方法不正确。”
“我觉得这太过分了。”
“这样的老师太粗鲁了,我们看到过有一个老师……”
“你们能不能说说。“
这位孩子说江苏教育台“服务到家”中的一个栏目叫“新闻地理”,曾经放到过有一位老师老是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那位学生受不了,就自杀了。”
接着又有两三位同学将电视上看到的相关的反面新闻告诉了大家,此时,很多同学边听边说,这样的老师一点都不好,“他们的做法很不好”;“有的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学生自尊心很强,那么他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万一让学生受不了,学生自杀了可怎么办”;“再说骂骂打打就有用了吗?这样的教育方法最不好”。意见不统一,这没关系,但是言语过激同样也不可取。
于是,我建议我们围绕“做一个老师起码要做到什么?”以及“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该怎么努力呢?”这两个问题来讨论。
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解答得很好(省略),对第二个问题孩子只是提出了要爱护关心学生,应该尊重学生这两点,但是没有涉及到其他好教师的标准,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说说,接着我引了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来阐释好教师的责任,然后我对学生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还真不容易,标准很多,也很高,不管怎么样,彭老师一定努力做一名好教师,如果你也想做好老师,请你一定按照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标准以及书上说到的要求去做,就让将来要做老师的你和现在正在做老师的我一起努力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教师应该做到什么,让我们一起对好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孩子们齐读课文,本课时教学在朗读声中结束。
二、宏大叙事类文章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路
所谓宏大叙事,是指文本本身表达的是抽象的,宏观的,对个体生命意识缺乏必要的关怀,《老师,您好!》就是一个“宏大叙事”文本,这样的文本怎样教,借这样的文本教给学生什么,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语文课何以是语文课?
语文非语言,而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言语的一体两翼,教语文就是教言语,即理解与表达。从大的层面来讲,语文课要有一个大的方向,以及沿着那个方向我们该走多远,从小的层面来讲,我们要确定我们教学生理解什么,表达什么。所谓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就是语文课的大方向,用哲学的术语来说,要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而语言正是与精神不可分离的,并且重要的是离开语言,精神就无法建构,换句话说我们建构精神需要考虑建构语言本身,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不得不说语言本身并不仅仅是“语言”,而是存在的家园,因此,建构语言不光是语文课的手段,更是目的本身。
从小的层面来讲,就是面对一个文本,我们该完成语文本体的什么任务?我理解的是教学生了解这个文本的什么,以及如何表达他们“理解”的结果。
结合《老师,您好》这个文本,我认为,作为老师要首先明白本文是一个宏大叙事,这种文本由于其抽象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分离,让学生对这样的文本难以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次,我们要考虑这样的文本我们用什么方法教?我用的是解构,而费老师说的是建构。两种方法都可以运用。用建构,我来教,一定会让学生体悟、模仿、创作“句式工整、讲究韵律、对仗”的诗歌。用解构的方法来就教,就如我手记里面提到的,引进一些材料,带有个体生命色彩,生动的真实的故事或者新闻,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说白了,就是引发学生对这个文本的思考——我们心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等等。这样学生对这个文本将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而不会盲从。叫学生自己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他们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他们才有可能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晶和对事情的看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细的方面,我引进了反映教师个体的故事与新闻,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构,学生在面对具体真实生动的事例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味的崇拜文本。
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何以是语文课?是要语文老师明确地知道,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读、去听、去想,并且将这些理解文本的结晶给予“语文”的表达。
思考二:我们要用宏大叙事类文本教给学生什么?
众所周知,每一个文本都有一个母题,宏大叙事类文本也有,如《老师,您好!》的母题是“教师职业”。此类文本与故事类文本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方式,前者的表达较为抽象、理性,后者的表达较为形象,感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将它上“颂师”课,而且是不管学生是否喜爱他们的老师,也不管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更有甚者,会纯熟运用感情朗诵、体味诵读来教,从而成功地将学生感动了。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上成这样,已是精彩。但是我们在心底犹豫,是不是有点“忽悠”学生,因为我们明明知道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天下所有的教师的行动来铸就崇高和美好的,现实中却不是这样完美,因为总有些老师“创造”的是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很有可能这样的老师就在学生身旁,在学生的记忆中,那么我们还要让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是不是有些“恐怖”!如果通过本课教学仅仅给了学生无比的感动,真实的赞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生心中确实存有一些教师的美好与崇高,这是积极的一面),那么这个文本的价值还没有最大化地体现出来或者说挖掘出来。
有人说:“连续感动一周就变成傻子”,还有朋友说“朗读是可耻的”,(这样说的前提是有些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形式本身,以及所谓的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这样赞颂师德、教师职业的诗,我们不应该仅仅让学生感动。
思考三:我们怎么教学生对宏大叙事类文本去“思”?
语文教学,要教学生言说,即理解与表达。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思”,这应该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道路,但是确实很重要,也可能是很直接的一条路!!!就这个文本,我们怎么引导他们去“思”呢?
(一)组织引导“思”的材料。这材料有预设的,有人说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谈体会,这是对的,但是作为促进“思”的材料很可能冲击力不够,因此我选择了几个鲜明的事例作为材料,有根据现场的学生反映,以他们说的“故事”作为材料。材料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如何组织呢?先用正面的故事,这是配合文本,这是教育学生,(先入为主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并且学生读过文本,已经建立了对老师的赞颂这样一个印象),我用正面的故事,是强化学生对“老师”好的感受、印象,也是为后面的“思”作个铺垫,所谓先扬后有抑就是这般!这种手段的运用使得后来的反面的故事的冲击力更大,这是所谓的材料组织。
(二)找一个开放的话题去“思”。当学生读了听了说了反面“故事”之后,如果没有一个话题去促进学生去思考,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将会就此打住。那么找什么样的话题去引导学生去“思”呢?我找的这个话题是:给彭老师以及一些想成为好老师的人提一些建议?为什么要找这个话题,其一是为了回到文本,进行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环节我在手记里省略了,可是就是因为这个省略,有些朋友就觉得我忽略了文本,这是误会啊!)从而进行理解,感悟,表达,朗读……其二,这个话题对于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很有好处(这其实是通过语言表达思,运用思来发展语言,建构语言就是语文的目的,而“思”是途径),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那些“理想是老师”的人一种明确和帮助!
这就是我对宏大叙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
《老师,您好》教后反思
《老师,您好》,这篇课文主题非常清楚——赞美老师的事业。教学这首诗时,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要抓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说出诗的大意。然后围绕关键词崇高、美好来阅读,在作者创造的一个个意象中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整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值得称赞,学生的朗读告诉了我他们真的读懂了这首诗,体会到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写同主题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发现学生模仿力很强,想象很丰富。
但是,教学中,在局部理解后,我没能及时抓住全篇,使得整首诗出现分割状态。我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有的句子不要费很多时间去理解,否则,效果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