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独特体验扬个性 画龙点睛筑真情

[db:作者]  2022-02-11 00:00:00  互联网


  [教学内容]
  《第一朵杏花》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通过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第一朵杏花》选取的只是一个小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是文章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教学设计中,我们采取了读的策略,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思考。同时,我们还大胆地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开放而适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读、自研,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学生在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给地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个性化的品读感悟点亮课堂,使课堂迸发生命的华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学习竺可桢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为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看杏花的孩子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齐读课题。
  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6自然段。
  生(平淡地读文):“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高兴地):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呀?
  生(异口同声地):春天!
  师(激情):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
  生1(美美地读)
  师(陶醉状):你眼里的春天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在春风的召唤下,河水泛起了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生2读
  师(伸懒腰状):小草也不禁伸了个懒腰,准备向人们展示它优美的身姿。
  生3读
  师(兴奋地):充满活力的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来到了我们身边,多么令人高兴啊!
  生4读
  师(点击CAI):你们快看,柳树戴上了绿发卡,杏树慢慢绽放了灿烂的笑容。(语言拓展)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1: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它们蹦着跳着出来寻找食物。
  生2(争先恐后地):春风吹红了迎春花、吹黄了向日葵,它们迎着太阳要比美!
  生3:春风吹开了小学生的笑脸,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
  学生兴致盎然、浮想联翩,共同勾画着一幅绚丽多姿的春景欢乐图。趁着这股劲儿,我范读了第6段,又请学生自由读、表演读、齐读本段,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春景之美,陶醉在这片迷人的“春色”之中。
  效果:根据中年段大纲要求,词句段的教学是中年段教学重点。在本段教学中,有以下关键词: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如何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学习词语,并懂得词语使用的准确和传神呢?我们也看到有老师在教学此段时进行了大量讲解,如:“皱”字用得多好啊!“吹皱”就是……的意思。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是否得体。在设计本段词语教学时,考虑到本段不是本课教学重点,且想尝试使用教师评价促进词语教学形象化的方法弱化生硬地讲解,于是便有了刚才的片段。教师通过3次评价语将词语“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形象化,同时辅以可视画面(柳枝变绿、杏花绽放),使整个过程不着痕迹且富于变化。学得扎实,自然用得灵巧。在随后的语言拓展中,学生充满想象、童真、童稚般的语言自然流泻出来。
  二、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师: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
  生:(回顾第一次对话内容)“可惜你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师: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今年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可以知道孩子今年没有错过。
  (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师: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竺可桢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并分角色展示对话。)
  效果:对话部分和前面第6段词句教学有何不同?第6段是用教师语言使词语形象化的方式再现词语所呈现的春景画面;对话部分则不同,对话是通过填词语、用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一过程中,老师走进小组给予指导、了解学情。在展示对话过程中,教师对那些人物情感体会不准确的、填词不恰当的小组当即提出质疑,并引导全班进行思考和辨证。整个过程开放而有度,学生在填写词语、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充分体察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师: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不同,填写的词语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却都说的有各自的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词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人物内心。)
  生1:去年竺可桢爷爷十分关心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但小男孩不能给出准确时间。今年,小男孩终于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可桢爷爷肯定特别高兴,特别惊喜。
  生2:竺可桢爷爷最后的一句问话:“是第一朵吗?”我填了“半信半疑”,因为竺爷爷做事特别认真,他要确定孩子是否真的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生3(补充道):我在这也填了“半信半疑”,我想竺爷爷是不敢相信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竟然可以等上一年,就为了看到第一朵杏花。
  生4:我在这填的是“习惯”,竺爷爷看到什么都会习惯地问准确时间,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在第一次对话时竺爷爷也是这么习惯地问的。
  师(欣喜地):老师真高兴你能联系前文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生5:在填孩子说话的时候,我用了一个“肯定”,因为孩子他真的亲眼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他是很肯定地告诉竺爷爷。不像去年那样“回答不上来”。
  生6:在填孩子最后那句话时,我用了“自信”,能够等上一年,天天观察,多不容易啊!终于亲眼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一定非常自信和自豪。
  师: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
  师: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杏花美吗?谁来读?(指导朗读、动作表演,体会第一朵杏花的珍贵。)
  师:杏树呀杏树,你为什么要“捧”出自己的第一朵杏花呀?
  生(美滋滋地):我好容易才有这么一朵杏花,她非常珍贵,所以要“捧”着,把她好好保护着。
  师(为难地):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树,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献给谁呢?谁来帮助我?
  生1:花儿应该献给竺可桢爷爷,他是科学家,为了得到准确时间,他天天等、月月等、年年等,终于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多么了不起啊!
  生2:花儿也应献给孩子,做为一个小孩子,他等了360多个白天和黑夜,也是很不容易,很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的。
  生3:我觉得献给孩子也可以,献给竺爷爷就更好了。孩子等了一年,而竺爷爷等了好多好多年,从没有放弃过,年纪这么大了,还坚持科学研究,很让我佩服!
  师:你的回答让我佩服。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滋味。老师觉得这多珍贵的杏花也应该献给在座的你们,你们会倾听、会思考,是学习的有心人。哪位有心人在课下查找了有关竺可桢的人物资料?(过渡)
  三、学习竺可桢语录,悟理
  师:竺可桢是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呢?自由读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师: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生:“精确”就是非常得准确,没有失误。本文指的就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
  师: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
  生:“郑重”。
  师:“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师(引读第16段):因此,“竺可桢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不能……,也不能……。”这就是竺爷爷从事科学研究时一贯保持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品质。故事学完了,你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效果:中年段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多方式、多角度地进行行之有效地教学指导。第16段教学既不是用“语言使之形象化”的方式,也不是使用“填词语、用词语”的方式,而是采用“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本段教学中,我们先请同学们找“精确”的近义词,再拿出“大概”、“也许”、“估计”、“推断”这些“精确”的反义词与之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品味词句。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师:故事已经学完了,但竺爷爷的话仍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师(小结):当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门精确地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神奇的,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光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它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新课程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树立个性化阅读理念,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些与教师适时、适度地指导和评价平衡生成,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变换教法,树立个性化阅读理念。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阅读体验的绝对统领者,教师的阅读体验被生硬地强加给全体学生。往往,学生就这样不明就理地、糊里糊涂地接受着教师地“馈赠”。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了“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逐渐懂得“尊重学生个性,实现教学民主”的全新教学理念。案例中,我一改“先回顾旧知再新授”的传统,而是先教学第6自然段,再回顾旧知。为什么呢?本课的主线索就是竺可桢和孩子的两次对话。如果我按传统教法,那么,两次对话就被我生硬地割裂开来了。怎样才能使教学脉络清晰流畅,又能不舍弃文字优美的第6自然段呢?于是,我试着先将学生感兴趣的第6自然段放置开课教学,学生觉得轻松而新颖,自己也是得心应手。紧接着通过回顾第一次对话过程,巧妙地导入学习第二次人物对话,使文章的主线索浑然一体,体现了课文的整体性和全观性。
  二、创设情境,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创设情境,有利于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一堂洋溢着智慧火花的课堂绝对需要情境的精心创设。没有情境的课堂,学生读之无味,就连想象也无所依托。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二次对话时竺爷爷和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我首先采用语言渲染的方式,让课文中不着笔墨的“等待”形象地说成“一年360多个日日夜夜地等待”,这样的等待在孩子们眼里显得伟大而艰巨。当学生说到将珍贵的杏花献给谁时,那独特、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我惊喜万分。其次,我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完成“快乐读写园地”,学生在自主、独立地筛选词语、填写词语、运用词语过程中,进入文本情境,从而进行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听说读写,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听、说、读、写,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四种能力,又是教师培养这四种能力经常采用的手段、方法。合理组织、和谐操作听说读写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个性化阅读形式。听而怡心,再创形象;读而动情,抑扬顿挫。案例中,教学第6段时,我请学生读段落、听评价。在一次次朗读中、又一次次评价中,学生读得生动、听得入情。说而明理,组织语言;写而达意,字从文畅。案例在进行第二次对话教学时,请同学先填写词语,再说说选词的缘由。学生用心体验、填写准确表达情感的词语,最后说出在填词时的真实想法。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四、角色置换,尽展个性化阅读魅力。
  角色置换,为学生展现个性化阅读魅力提供了条件。案例中,学生顺利地与“第一朵杏花”进行角色置换,通过表演朗读第13自然段,感受“第一朵杏花“的美丽和珍贵。接下来,学生又与“献花人”角色置换,作为献花的主人,孩子们各有各的主意。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也许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声音孕育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焕发出个性的光彩与魅力。看来教师应做课堂的“催化剂”,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积极激励学生的个性创造。而角色置换,正是给了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给了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了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也给了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尽展个性的魅力!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2-02-11/4747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