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科书,为“我”所用

[db:作者]  2022-02-11 00:00:00  互联网


  在教学设计中,人们常常被教科书所困,唯教科书为上,不敢动它。其实,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只是一种凭借、工具和材料。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该牢牢树立“为我所用”“用教科书教”的思想,重新审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学成为是一个基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知识探究与生成过程,而不是一个“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的简单过程。怎样使教科书为“我”所用?下面以《春联》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理解。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春联》一课的教学设计。

  执教者:无锡市洛社镇中心小学冯昱老师。

  教学设计如下:

  一、说过年、议春联。
  师:同学们喜欢过年吗?为了迎接过年人们新年前都会做些什么,你们知道吗?
  师: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贴春联吗?
  师:你们想不想来贴春联?打开课本,找一找,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二、贴春联、评贴法。
  师:我们来当当小评论员,看看他们是怎么贴春联的,好吗?
  师:听了大家的评点后,能再上来纠正一下吗?
  三、读春联、赛吟诵。
  师:一副副春联已贴好了,现在同学们最想干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有的想读,有的想了解联意,那就让我们先来读读吧。
  师:我们要进行一次吟诵春联的比赛,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练一练好吗?
  师:现在开始进行吟诵春联的比赛,你觉得喜欢哪一副就读哪一副春联。
  其间教师采用“谁想和他比试一下”,“还有谁想挑战的?”“还有谁喜欢这一副的?他挺寂寞的。”等话语,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把学生卷入吟诵春联这一活动中。
  四、说发现、议意蕴。
  师: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这就是“讲究对仗”(板书)再看看别的春联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
  师:打开课文,看看同学们的发现是否和书上说的相同?
  师: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春联还有什么感受和发现?
  师:这些春联是什么意思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师:谁愿把你最喜欢的一副春联的意思来描述一下?
  在这其间,教师一面随机引导学生理解春联中的一些难理解的字词;一面在解联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作表现性的诵读。
  五、拼春联、写春联、赏春联。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有份礼物想送给你们。但是这份礼物须用你们的智慧去获得(将袋装的春联词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拼对,一组一袋,内装一副春联的材料)
  师:凡已拼对好的小组,可到我这儿来领红纸,由一位同学写下来,并指名一位同学吟诵春联,一位同学解说联意,一位同学说这幅春联的妙处。

  教材为“我”所用,“我”为何人?“我”是学生的代言人,“我”是学生,“我”是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整体。教材为“我”所用,作为教育主体,就是要构建一种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直面他们必须应答的学习环境,运用已有的经验积累,在自主学习、体验感悟中,成为一个自主知识的“习得者”;作为学习主体,就是要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因此,就《春联》一课的教学来说,无非就是要让学生在与春联有关的系列学习活动中,对“春联”这种中国固有文化形态的特点和意蕴有所发现和体悟,从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习得绝不是教材复制与移植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有关春联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生成的产物。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我们对教材并不是进行重组改造,而是把它视为学生体悟发现的一个参照。这便是《春联》一文的所用之处。

  那么,究竟怎样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直面应答他们的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和体验感悟中成为一个自主知识的“习得者”?就本课教学设计来看,主要反映在“说过年、议春联”“贴春联、评贴法”“读春联、赛吟诵”“说发现、议意蕴”“拼春联、写春联、赏春联”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下面分别加以评说。

  一、说过年、议春联。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有二:1、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教学的开展基于学生的生活与生活经验之上;2、激起学生的积极生活情感,并移到“春联”的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时,可先准备一些红灯笼,装饰性的鞭炮连同有关音乐带等,课题也可用红纸事先写好,待学生说过年时,便可相机在黑板上挂上或贴上,并放出音乐以渲染与营造气氛。)

  二、贴春联、评贴法。学生热衷于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到课文中去找春联,再来贴一贴(教师事先在红纸上已写好与课文中相应的春联内容),就如做游戏似的,自然会积极投入,于是“评贴法”的环节便应时而生。这“评贴法”也是一个知识点,只是“贴法”的知识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交流中“习得”而已,是学生相互“传授”罢了。但是,由于知识是出自学生之口得知,是在“贴”与“评”的实践与交互活动中“习得”,所以才使得这种“知识”具有一种亲切感和易接受性。

  三、读春联、赛吟诵。“一副副春联已贴好,教室里充满着喜庆的气氛,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这一问问得好,它不知不觉地将下一个教学目标和任务成为学生自我设定的目标与内需。既然同学们此时最想做的是读,是想理解联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尽情地来吟诵一下春联吧。于是,一场吟诵春联的活动便拉开序幕,一种吟诵的热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教师煽动性的语言不断地往“火”上浇着“油”,激情伴随吟诵而生,身姿伴随吟诵而摇——读成了学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春联,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中介。在这种吟诵中,学生用自己的身心感知着春联,理解着春联,体悟着春联。由此,便进入到“说发现、议意蕴”的学习情境中。

  四、说发现、议意蕴。学生尽情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不断积蓄逐渐充盈的过程,所以当读到一定火候或者读已很尽兴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诱发出来。“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就是给学生渲泄自己体验与感悟的一个契机。此时学生会说出许多在吟诵中的发现,例如会发现:“春联里的词语都是相对的”“春联里的上下联字数都是相等的”“读春联就像读诗一样,很有味。”“春联读起来声调有高有低,节奏有急有缓,很有趣”“读春联身子都会摇起来。”“春联里好像都很有感情”等等。顺着学生的发现,教师可随机地引导学生认识春联的形式特点,与课文中介绍的进行参照;也可引导想象逐副春联的意境和内涵,再作欣赏与表现性的诵读。由于学生在吟诵春联时已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学生在想象春联的意境和内涵时,积极地调动着自己已往的知识积累,用丰富的形象、具体的词汇和直觉的情感建构着自己对每一副春联的理解。此时,阅读才真正意义上成了个性化的行为。

  五、拼春联、写春联、赏春联。这是“春联”教学活动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游戏的拼接春联活动中,再次认识和初步运用春联的有关知识,然后用“写春联、赏春联”的方式使春联的学习认识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春联的热情就不会因课时结束而结束,就会延续到课外去,延伸到生活中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崭新的内容。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2-02-11/5112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