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则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愣,在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学生从课文的第二小节中找到了答案:“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太小、太浅)。又从课文的第三小节中读到了“水都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应当是干净的)。还从课文的第四小节读懂了“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于是学生就自己学懂了课文,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五彩池不能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保护,即使能游,又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于是,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读懂了课文。
读完这一则案例,我们不仅为这位老师的临场应变和教学机智所折服。然而,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教师具有充分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敏锐的教学机智,不如说是该教师“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引导着他能够这样去把握课堂。我想“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备课中一定是没有备到的,教案中没有但课堂中却出现了,老师该怎么对待?一般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不加讨论;一种是先肯定学生,“你提的问题很不错!”“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孩子!”然后故意避开,用一句“下课后再讨论”敷衍学生。其实两种做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别打岔,老师要往下讲课!”
“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这个问题似乎与学习这篇课文无关,然而,执教老师却没有放过这个问题,因势利导,既使教学进行了下去,又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说到底,这是课堂本质的回归,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的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需要教师该退让的时候要退让,该扶一把的时候不要缩在后面,其实关键还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同样的,市教研室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老师执教《合欢树》时,一上来请学生就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做笔记,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在学生的质疑中展开,老师在旁边不停“伴奏”,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完善、梳理、归类、概括,让学生明确本课要解决关于“内容”、“语言”、“结构”等三大类的问题,每个学生心里有一本“明细账”,教学的起点由学生的问题开始,
教学从学生开始,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开始,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这是以学定教的基石。尊重学生学习起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组织开展动态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灵活对待教学可能,使教学走向真正的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