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体会少年的倔强个性。
2、学习文中描绘人物的手法。
3、引导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倔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点评: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又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
二、学习5——11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孩子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孩子倔强的句子。
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点评:组织学生两次阅读有关文章内容,读的形式不同,读的目标明确。速读时求直觉,精读时重理解,训练了学生围绕一个要点划找词句的能力。)
4、组织讨论:
a.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
b.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c.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孩子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
d.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点评:读后表演,联系上文体会孩子的内心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愤怒,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读书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刚才我们是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内心活动感受到孩子的倔强的,这倔强从孩子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点评:适时小结学法,为下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抓手;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
a.出示一组句子。
b.你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孩子的内心活动,你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孩子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个学生对文字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层次有深浅,善于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这一教学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保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c.秋风秋水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孩子真像什么?说话训练。
(点评: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同学的情感在一起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倔强,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6、引读12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点评:这一设问,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少年取得成功的原因,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点评: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心灵的琴弦,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思考中、在争论中进行着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着思维的火花。学生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倔强”的认识,对“困难”的挑战,这些态度五一不巨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习少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又不能过于任性。)
三、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了这一课的感受。
2、质疑。
(点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会生成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语文学习向课后延伸,向生活延伸。)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