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有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故事中的大马鹿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它无声的眼神,细腻的动作,变化的叫声,救子心切的愿望,真挚深切的母爱,在读者的眼前一览无遗。
本文的教学,围绕“情”展开。
一、板块清楚,板书精致
课文脉络清晰,共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们从狼口中救出了大马鹿,另一件是我们在大马鹿的引导下,救出了掉在陷阱里的小马鹿。本文在教学中,共设计了三个板块:一是救大马鹿,二是救小马鹿,三是大马鹿和小马鹿相聚时的情景(为写话训练)。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为学生理解课文降低坡度。板书设计比较精致,简洁清楚,显示了课文的脉络和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详略安排,突出重点
本文篇幅比较长,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一方面时间来不及,另一方面蜻蜓点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因此我对文中两件事处理的力度不一样。第一件事抓住了“危在旦夕”一词,通过学生朗读,抓住有关词语领会大马鹿处在危急之中,了解了我们救下大马鹿的原因。第二件事抓住了“引导”一词,以学生自学形式,找出描写大马鹿动作、神态、叫声的词语,通过交流,学生领悟到了大马鹿救子的迫切心情。对于这个部分的学习,花的时间较多,充分让学生感悟。而救起小马鹿的过程则让学生自由朗读带过,略处理,因为文中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
三、语言训练,“想像”贯穿
在大马鹿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救出小马鹿的过程中,大马鹿由于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动作、神态和叫声来暗示我们,这个部分的教学就采用让学生想像的手段。如:当我们用一颗石子提醒大马鹿可以走了,大马鹿为什么是“不情愿”地走了?大马鹿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好像在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到它可能会对我们说“这里有它的孩子,让我们去救它的孩子”,还可能在安慰它的孩子。当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又好像在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到它可能在向我们呼救。
四、习题渗透,学练结合
把课后所有的练习,通过精心设计,全部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把编者的意图与自己的教学意图有机结合,达到学练结合。如课后第一题的题目,就是课文主要内容。教学一开始,作为整体进入的突破口,同时,又作为各个环节的过渡纽带。第二题,在课文中找出与“看”的意思相符合的词语,这题是作为预习作业,在检查预习时导入新授。第三题是对大马鹿两次叫声的想像,就紧密结合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了。
五、适时质疑,引导思维
教学时,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处我安排了两处质疑:一,在预习的时候了解到马鹿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狼在后面追赶,如果它一直奔跑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摆脱狼的追赶,可它为什么想重新跑回林子,这不等于把自己送入狼口了吗?学生通过联系下文内容领会到:大马鹿救子心切,使自己处于危在旦夕的境地。二,当大马鹿引导我们找到陷阱后,为什么大马鹿不在一旁看我们救出小马鹿,而要跑出去很远,而且是站在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呢?学生一下子不能领会,我就作了提示:这个陷阱是谁挖的?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原来大马鹿虽然对人很信任,但还是有戒心,因为这个陷阱是人挖的,所以要跑出去很远,站在高处,一方面继续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另一方面可以看着我们救小马鹿。
六、读写结合,提高效率
语文课堂一向是讲读为主,很少写,写向来是放到课后。为了提高上课效率,因此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第三个板块的教学。课文学到这里,学生的思路已经完全打开,积极调动大脑的思维,对“小马鹿紧紧地靠在母亲身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朝我们张望”这句话产生了许多感受,我就让学生把小马鹿的感受通过笔表达出来。学生在交流中,有的写对人感激的话,有的写自我检讨的话(今后不再乱跑,以免再遇到危险让妈妈担心),有的在发出疑问(人们一会儿让“我”掉进陷阱要抓我,一会儿又把“我”从陷阱里救出来,表示不理解),有的呼吁人们不要再挖陷阱了,动物也应该有生存的权利。从这些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是真正地理解了,而且老师前面质疑的铺垫收到了效果,读写得到了高度的结合。
七、牵引适度,符合实际
备课除了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一篇设计精巧但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案,在教学中是无论如何推行不下去的。因此,我的教案是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这篇课文从教材上看,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引导语,在交流中,进行适度牵引。学生在我的牵导下,逐步打开了思路,激发了潜能,使得第三板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多设计一些扶放结合的环节,最终让学生从牵到不牵。对于我个人来讲,更要不断加强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