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古诗两首》教学札记

[db:作者]  2019-04-12 00:00:00  互联网


  古诗教学历来有板有眼,走得比较规矩,要求清晰,目标集中,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体悟与想象相得益彰。上周学习两首古诗,也基本没有太过费劲,预设的任务顺利完成。
  郁闷的是,不少老问题照样存在。比如学习差距的问题,理解能力强、想象丰富的同学,对着仅有的二十几个字,能够迅速在心里勾画出一幅相应的活色生香的画面,并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地在描述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情蕴,让人不得不感叹其生成的速度和深度。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哪怕重复前面同学的理解,也是鹦鹉学舌,勉为其难的,更不要说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述。
  再次,是古诗老面孔新内容的问题。怎么叫老内容呢?当前对继承老祖宗的优秀文化遗产还是比较热衷的,三岁小孩摇头晃脑“秀”古诗的场景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但很多时候,这些孩子的积累都是有口无心的,有些甚至似是而非。但这给了他们资本,看看他们在课堂上面对“老面孔”时沾沾自喜、扬扬自得,迫不及待地张口吟诵的样子,就可以感觉到他们当前的自满心理,他们已经在暗示老师:这首诗都已经会背诵了,还有必要再学习吗?这种状态下的课堂往往是浮躁的,浅薄的,“小富即安”的。而作为迈向高段语文的古诗教学,当前更迫切的任务并不是会背会默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营造的情境,体悟诗人的情感和思绪的问题,甚至是学生自主地解读古诗的方法和能力的问题。通过这些新问题,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差距和不同的情感响应力。而作为“老面孔”的负面影响,在课堂上也的确不容小觑。
  再者,作为教学的难点,也即教学的核心环节——关于诗境和诗情的读悟,没有恰当的引领方式,没有跟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我们是采用因果溯源、由点到面的方法,从全诗浓郁、深沉的惜别情味出发,在全诗中寻找、感知、咀嚼每一个带给你这种情味的触发点、生成点,由此体会诗句凝练、精当、传神的表达效果。而《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我们则引导学生捕捉诗眼——一个最能体现诗人的情绪和意味的字,“更”,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不断放大这个“更”字,感受到“更”字背后极为丰富的意蕴和场景。在这里,学生读到了一个又一个举杯话别的场面,读懂了一句又一句洋溢着深情的话语。“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中的这句歌词那么真切地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借着复习巩固的时间,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又补充延续了一个反扣文字、关注语言的环节:你认为还有什么文字可以在诗中替换这个诗眼“更”字?学生提出了“还”“又”“再”三个字。通过对比引读,学生很快发觉:用“更”字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诗句的音韵感,后鼻音的字比较亮、比较有劲);用“还”字没有体现诗人非常非常希望老朋友干完这杯美酒的心意(殷切的希望);用“又”字,跟离别的场景不搭……尽管学生的表达不是很清晰,但是可以感觉到学生体悟文字的努力和专注,甚至直觉。总结时我强调了诗人对文字的斟酌,古诗在表达上的凝练和传神的特点,学生似懂非懂,点着头。
 
  [2012-12-24]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19-04-12/82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