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秋的原野》是一篇美文,写秋景。没有找到作者的资料。原文读了几遍,理解为作者在郊外漫步,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大自然秋景图,描写了秋天郊外的天空、池塘、白鹅、枫叶、稻田、炊烟、牧童、大雁等景物。采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把景物描写得动静结合、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可以体会到文中流露的悠闲、愉悦、轻松之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据此确定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核心目标:
1.了解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是怎样抓住秋天的特点的。
2.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学习用比喻句和拟人句描写景物。
3.体会文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观察的意识。
延伸目标:
1.学习兼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句子。
2.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体会诗意的生活。
预习题设计: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文中字词。
2.找出文中描写秋天景物的好词好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
3.说说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4.作者是怎么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5.作者对于秋天景物的喜爱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教学反思:
第六课我用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采用了吴老师所说的课内预习指导法,效果还不错。我布置每个学生都带字典或是词典。课上,我先强调了独立学习的要求——“就当身边没有任何人,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完成预习。”然后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做预习,先独立朗读一遍课文,将自然段标记出来,把自己拿不准读音的字词标记。第二步,根据生字表中的拼音,识记9个会认字。第三步,再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标出来读准。第四步,给会写字标注拼音、组词。拿出字典帮助自学生字,查音、组词、理解字义。第五步,默读课文,完成预习题中的批注、思考部分。每一步都要求绝对独立,独立阅读,独立查字典,独立识记,独立思考。把不能独立解决的部分标记存疑。
第二课时上课很不带劲,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课堂好像是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首先,我范读了课文,自认为读得不错,有几个学生评价了,但是很多学生处于“蒙了”的状态,没有激发情感共鸣。
接下来,讲了一下生字部分中比较难的“稻”字,这里拉拉杂杂讲多了,形声字,禾形舀声,“舀”是会意字,舀米的意思。这样其实就够了。唉,又犯了嚼碎喂人的毛病。
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居然没有人说。我只好花时间让学生再读课文,标记句子,然后跟组内同学讨论。讨论时,发现好些组没有集中倾听的习惯,于是,小结时强调了一下要及时讨论,注意有组织按顺序发言。讨论结束后,请各组代表发言,举手的只有一个组!为什么?现在想想,应该设定每组发言人。
后面的美句朗读,显得有点干巴巴的,我一个人激情满怀,可是应和者稀。最后两个内容——学习观察方法和体会作者情感,因为下课铃响而没有实施。
下课后,去到另一个办公室帮同事处理课件音乐,发现她做的课件,找了许多秋天的美景图片,配上音乐,准备给学生来个秋景大陶醉。反思我的课堂,是不是缺少了直观形象的熏陶式教学?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好在哪里”是不是,因为过于追求语文味,而缺乏了对学生的情绪关注?怎样让文字的美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还要多想办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