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了一篇好文章后,总会陶醉其中,品味文章的优美。在陶醉之后,我觉得更应该对文章进行评价,找出可取之处与遗憾之处,这样自己才能提高写作水平。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经常要学生品位文章,学生一味地品味,感受文章之美,但学生是否发现了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否能从这美的文章中学到一些写作的高招呢?我们做教师的所考虑的似乎少了一些。
在学校举行的研究课活动中,我选了《触摸春天》一课。这课的文章很美,很感人。写作者看到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里到小区的绿地上的花丛中在花香的引导下捉住了一只蝴蝶并放飞。在这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1、安静在花香中穿梭。她走地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2、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3、许久,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些句子非常值得品味,这些句子理解了,安静的形象也能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也能清楚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我根据课文编写了“安静”所写的《触摸春天》,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重点句子,在体会重点句子时让学生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加入合理想像”等方法理解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知道安静作为一个盲童能在花丛中穿梭,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真是一个奇迹。这奇迹来源于她以花香做为向导,整天在花香中流连。通过抓重点词语“张望”理解安静希望看到蝴蝶,看到蝴蝶怎样飞,她向往着光明。
在学生品味课文之后,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安静的文章写得很好,作者为什么没有把安静的文章选入教材,也没有把海伦.凯勒的文章选入教材,而是选了本篇写作者看到盲童安静在花丛中捉蝴蝶并放飞的事?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了作者几处写自己看到安静的表现及想法。作者“几乎要喊出声来”是因为作者对盲童安静即将捉住蝴蝶感到惊讶;作者“静静地站在一旁”是因为作者深受感动;作者“没有惊动安静”是因为作者深受触动。作者在写文章时写了自己的表现和感受,使文章更真实,更感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能很好地深入到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又使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知道写文章时要适时加入自己的感受,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所以,我们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又要引导他们品评文章,向作家们多学几手为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