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db:作者]  2022-02-19 00:00:00  零零社区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学内容有过比较精辟的阐述,他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①]它包括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笔者以为,从教学内容的形态看,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从获取的途径看,包括教材中的和教材外的;从呈现的方式看,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但无论怎样的教学内容,其作用是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结合《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一、立足学生
  选择教学内容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源自学生复归于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五岁孩子的视角看故乡的景物,感受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
  2.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上述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考虑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断,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怅惘(“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如果仅从成人的角度去看作者回忆的人和事,会觉得琐碎而细微,但是当唤起学生童年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五岁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些事、这些人时,平凡的生活小事会让他们觉得新鲜而有趣,从而对林海音笔下的故乡、童年产生贴己的感受,由此我确定了目标1。文本中又有不少独特的描写方法,如“呆”的精妙,如母女对话的生活化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加以点拨也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由此确定了目标2。

  二、观照整体
  确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宜以“本”为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持有“风物当宜放眼量”的态度,先从宏观角度去考量。这里的“宏观”既包括文章所依托的社会环境、蕴藏的文化内涵,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也包括文章的格调、主题、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从整体出发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
  1.老北京的旧照片。由于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距今已有80多年,所介绍的地域是孩子们不太熟悉的北京,两者构成了时空上的“遥远”。如何缩短距离?笔者选择了照片和音乐这两种非文字教学内容。在课前谈话时以聊一聊老北京为话题,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一组北京的旧照片。老巷子、四合院、骆驼队……伴随着京腔浓郁的京韵大鼓,一帧帧泛黄的旧照片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这为接下去要学习的怀旧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2.细碎的童年往事。课文情感细腻,笔调恬淡,行文舒缓,对童年往事进行自然无痕的介绍,这既是文章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这个问题意在使学生阅读时能从疏散的文字中梳理出具体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逐步集中到“呆呆地看骆驼”、“讨论驼铃的作用”、“想剪骆驼毛”、“问骆驼去向”等片断,原本细碎的童年回忆,渐渐清晰、明朗。
  3.一课书到整本书。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于是笔者链接了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话:“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对被北平、对童年思念之“苦”,而后引出《城南旧事》一书。在舒缓的音乐中,书的目录一行行呈现,孩子们轻轻地读着目录,仿佛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走进了那些童年往事。课后,所教学的班级中竟有许多学生去阅读了《城南旧事》一书,显然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实现了由一篇课文带出一本书的超值阅读。

  三、聚焦重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不同。有的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有的处于次要地位,对目标达成起到辅助作用;有的则敷衍于目标的外围,看似没有直接发挥作用,但在目标生成时能很好地进行即时补充。聚焦重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从中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让学生得以熏陶、滋养。在“童年往事”这一部分教学时,笔者意图从大处删繁就简,从小处精打细磨,将教学内容“聚焦”在“呆”字上,同时整合多种教学内容,延展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么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齿,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段话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笔者围绕“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设计:
  (1)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
  师:是什么让我看呆啦?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再读读,这三个“那样”让你读出些什么来?
  生:小英子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师: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生:骆驼咀嚼的动作让我看呆了。
  这一教学中,直接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这是语文认知层面的要求。只有“初知”才能“深悟”,显然这一过程是必要的。
  (2)多种素材,丰富“呆”的理解
  师:那个时候英子才五岁啊,想一想,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用手比划比划。
  师:这么个小不点儿啊,别说骆驼,就算是一只小鸡一个蚂蚁都会让她兴奋不已呢。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示语段)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节选自《城南旧事》
  师:读了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师:这会看到的不是小油鸡而是骆驼,也许这位来自台湾的小姑娘还是第一次见到呢,再联系课文中的这段话(出示“看呆了”句),你想说些什么?
  师: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像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这一教学中,首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比划“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让文章中小英子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让学生明白正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才可能会有下文看“呆”的表现;而后补充“英子看小油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英子看得投入,为下文“呆”的理解蓄势作铺垫;再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从看“小鸡”到看大“骆驼”的表现差异,延展看“呆”的情感体验;最后,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丰富对“呆”的理解。
  (3)对比体验,升华“呆”的内涵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是啊,五岁时的小英子看骆驼,居然看“呆”了,而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却觉得那是儿时干的一件傻事。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
  这一教学中,再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一对近义词“呆”和“傻”分别出现的语段中读出内涵的不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四、留心细节
  俗话说“细节造就完美”。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一个看似寻常的词语,一个平白如话的句子……这些文本细节往往会被师生忽略,然而细细品读,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同样可以作为教学内容选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写道:“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这处描写初读普通,反复细读却觉得意味深长:天气“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后面怎么不写“拉骆驼的人”脱“大羊皮”,却先写起了“骆驼”“脱掉它的绒袍子”?而后可以揣测:也许这就是一个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在天真的孩子眼里骆驼比人更具有吸引力呢……文本细节有时能创造独特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因此,教学时要留心细节,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2-02-19/9422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