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作品·时代·教法

[db:作者]  2022-02-21 00:00:00  互联网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用了30多年的课文,它质朴真实的叙事打动了几代人的心弦。近些年来这篇课文教法的变化,折射出时代对作品解读的影响和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
  何其芳是我国当代有影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属社会科学院)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下了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文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在1978年《人民文学》1月号上发表,何其芳却已在1977年7月去世。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亲眼见到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人民的好总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许是何其芳的诗人本色,所以当他可以放声高歌的时候,便发出了直抒胸臆的呼喊:“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篇文章“卒章显其志”的手法,使得它的主题比较直露,这也是时代的局限。
  由于作者采用了结尾点题的写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篇课文的教学走了一条“直奔中心”的“捷径”。一些老师的做法是:(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2)在中心句中圈出表现周总理优秀品质的词语,即“劳苦”和“简朴”。(3)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劳苦”?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简朴”?这样,这篇课文很快就教完了。这种教法效率似乎很高,细细想来问题却很多:如果不囿于作者自己的结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读出的周总理的品质,一定不止“劳苦”和“简朴”:周总理自己通宵批阅文件,却叫“我”先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这是“劳苦”和“简朴”吗?“我”站起来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周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这是“劳苦”和“简朴”吗?至于周总理看完一句画一个小圆圈,更不是简单地用“劳苦”可以概括的。这种教法采用了“演绎法”,即根据已有结论去找现象,会限制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受。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但长期使用演绎法思维却会使人的思想僵化,不能突破现有的结论。新课程提倡对文本多元解读,而沿用这种教法却只会给课文一个封闭的终极结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改变这种从已有结论寻找表现的教法。
  可喜的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了对这种教法的突破。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示是: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笔者按:并没有指定“劳苦”和“简朴”两个方面。)把使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读,再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笔者按:画哪些语句,有什么感受,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蒋军晶老师教学这一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下面这几句话: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蒋老师提出,细读这几句话,周总理有哪些做法是你没有想到的?学生普遍注意到,周总理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的做法很特别。是啊,中国的领导干部不计其数,有几个批阅文件是像周总理那样看完一句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的?蒋老师进一步追问:你认为周总理为什么要看完一句画一个小圆圈?有学生认为,周总理年纪大了,怕记不住。但是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时,周总理才五十多岁,作为中央领导人,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何况周总理一贯以博闻强记著称。看来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另有原因。我的理解是:周总理批阅的文件是中央文件,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人民群众的事无小事,周总理不敢掉以轻心,必须看清一句并反复思考,认为没有问题了才画一个小圆圈。对国家的事、对涉及人民群众的事,周总理举轻若重,甚至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这正是总理的一贯作风。学生还发现周总理“有时问我一两句”也很有意思,周总理身居高位,却不自以为全知全能,向下级请教一些问题,虚怀若谷的态度同样让我们感动。如果跳出“劳苦”和“简朴”的束缚去读课文,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我以为,《一夜的工作》的价值并不在何其芳出自内心的呼喊——尽管这是真情流露,而在于他所记录下来的总理深夜工作的真实情景,一代代人都可以从这些事实中得到教益。我们发现,这种学习方法和我们过去的教法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我们用的是演绎法,而现在用的是归纳法。
  演绎还是归纳,看起来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但对作品的解读、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很大。过去我们为了追求课文教学的“高效率”,往往采用“直奔中心”“结尾反顾”等做法,得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教训。当时代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和多元化的时候,我们会从演绎法转向归纳法。当教学成为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时,我们不仅关注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还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的情感、态度,关注获得这种认识的过程,关注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所采用教学方法也会发生变化。举例来说,《凡卡》也是一篇教了几十年的课文,过去我们一直讲课文表现了沙皇俄国统治时期劳动人民子女的痛苦生活,现在能不能在揭示这个主题的之后,再来关注一下非人生活下主人公凡卡一颗不灭的童心?再如《我为你骄傲》,如果采用结尾反顾的方法,让学生讨论“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得到的只是一个道德教训,跟思想品德课没有多大差别,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教,可以引导学生细细体验“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果你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你会怎么做?如果你跟文中的“我”一样逃回了家,心里会想些什么?如果看到老奶奶每天对你微笑,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我”赔了老奶奶钱为什么心里感到一阵轻松?你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不是简单的道德教训,而是一种良知,一种知耻之心。我们明显地感到,教法不同,教育效果迥然不同。
  时代在前进,我们对一篇课文的解读和教法也会不断创新。老课新教,永远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2-02-22/985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