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成功之处或亮点
1、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传统的教法只是把它们理解成为一种风俗,而罗老师深挖教材,让学生体悟到一种情,一种爱,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种祥和共乐的民风民情。把本文上出了新意,更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向新的境界。
2、教学设计新颖。先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入手,自学课文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组合说一段话概括全文内容,达成本课的阅读训练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由菖蒲、艾草的“幽香”入手,让学生用一个“香”的同音字概括其他几个习俗的不同特点,继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体会其中的含义,通过朗读、欣赏画面、谈体会扎实开展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端午节的意义,人文性很强。
3、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过程,在这堂课中罗老师始终注意到这点,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课前谈话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传统”一词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作适度的解释),因为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所以让学生说说端午节的习俗,既让大家知道各地的不同风俗,也让学生在交流中知道无论在哪里,缝香袋、包粽子、赛龙舟、讲屈原故事是各地共有的传统习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学了解内容,把自己找到的习俗进行板书;让学生用“香”的同音字概括几个习俗的特点,主动地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结合学生提炼的词语,提供了几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理解得很到位,从不同角度生成,有些甚至是我们老师在预设时都未想到的,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追求。
4、有预设,在内容感悟中也能很好地抓住生成的东西。
5、板书设计最后整合成一个香袋的图像,围绕着一个中心词“祥”,既体现本文内容,又表现文章中心,精巧且独具匠心,形象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为课堂教学画了一个完美、圆满的句号。
6、能通过针对性地评价、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考:
1、在研读完“缝香袋”、“赛龙舟”两块内容后,“包粽子”的内容是老师引出的,预设的痕迹太过明显,也许学生很想说屈原,是否可作适当处理,这样既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又不露痕迹。
2、整体结构比较完整,但每个环节衔接还可以更自然些。
3、视角很新,但3个问题能否组织成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
4、结课时可以不必过多陈述屈原的资料,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建议:
在观看赛龙舟的场面时,选用了全国各地赛龙舟的精彩画面,而且画面跳动的速度很快,有一种比赛的氛围。画面穿插了背景音乐,但民乐毕竟不能宣泄比赛激烈热闹的场面。能否去电视台借赛龙舟的录像,这样播放的效果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朗读、感悟。
注:本评课内容是参与听课老师的综合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