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db:作者]  2019-04-15 00:00:00  互联网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

  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
  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

  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

  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

  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

  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

  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众笑)意思差不多。

  生:与中心关系大的……

  师:(打断)还是这样。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作者是综合写的。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

  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

  师:好,思路很好。

  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

  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

  生:有关。

  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

  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

  师:错了。

  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

  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

  生:我觉得是无聊的。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

  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

  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

  生:鱼汤。

  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

  生:对。

  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

  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

  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

  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

  生:是。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

  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

  生:牺牲了。

  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

  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

  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遗言。

  师:对,可以。咱们写这儿吧。(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

  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

  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

  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

  生:命令喝鱼汤。

  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

  生:四天。

  师:对,四天。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

  生:是“喝鱼汤”。

  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最详细的写了几天?

  生:三天。

  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

  生:有办法。

  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

  生:能。

  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

  生:是。

  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

  生:一笔带过。

  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

  生:没有。

  师:最后又写了一段。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

  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

  师:珍藏起来。

  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

  生:“珍藏”。

  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

  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

  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

  生:红四方面军。

  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

  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

  生:几个人得病了。

  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

  生:落后了。

  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

  生:行。

  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

  生:写老班长的样子。

  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后面写什么呢?

  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

  生:饥饿。

  生:威胁。

  师:什么威胁没说。

  生:没粮食了。(众笑)

  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

  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

  生:吃完了,缺粮食。

  师:缺粮,还不够艰难。

  生:断粮。

  师:对。(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

  生:没有。

  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

  生:七个。

  (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

  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

  生:七段。

  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

  (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

  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
  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

  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好,说得不错。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师:肺腑之言。

  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

  生:对。

  师:好,大家起立,我们带着崇敬的、无比怀念的沉痛的心情,为老班长默哀。大家闭上眼,低下头。(学生默哀)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后还说:“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

  (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谁读?你读哪一段?

  生:我读“秘密”这一段。(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扔了怪可惜的……”

  师:(打断)“支吾着说”,“支吾”是什么意思?

  生:支吾就是说话不清楚。

  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

  生:(读)“老班长猛抬起头……竟扑倒以他怀里哭了。”(读得不错,有进步)

  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师:(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示范,很有感情地)“你怎么不吃鱼啊?”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摹仿)“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平淡,重音在“鱼”字上)是什么意思?

  生:只吃别的,为什么不吃鱼,这个意思。

  师:对,好像是说吃这个菜那个菜,偏偏不吃鱼。变成这个意思了。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你们再听我读:“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深沉,重音在“你”字上)这次有什么感觉?——你来读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师:好,不错。谁想读“命令”这一段。

  生:(读)“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沉重极了。”

  师:不错,谁还想读?(一生站起来读,其间教师纠正了他两个字的发音)

  师:好,谁想读“遗言”?

  生:(读)“挨了一天又一天……抽噎着,很久很久。”(其间教师纠正了读对话时的语气)

  师:你读得不错,很投入,很有情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尾音都要拖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腔调,以后要克服。谁敢举手说我读书是班里最好的?

  (一学生很投入地重读,读得很感人)

  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学,怀着满腔的情感,来读他的故事。大家打开书的最后一段,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

  生:(读)“擦干了眼泪……金色的光芒!”

  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

  生:笑了。

  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

  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

  生:不是。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这次比以前的鱼汤少,叫我们不要嫌少。

  师:怕同志们嫌少所以笑,好像不是。

  第二课时
  生:老班长过意不去。因为这次的鱼汤比较少,怕同志们吃得不够。

  师:你们再想得深一点。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样的笑?

  生:故意的笑。

  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

  生:他想让同志们不要嫌少,哄大家,鱼并不是很难钓……

  师:想偏了。

  生:我觉得是:老班长觉得小梁知道了这个秘密,为了让大家多吃一点,他故意地笑,怕我们觉得他……

  师:心里有话,想得正确,说不出来。

  生:他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

  师:太笼统。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

  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

  生:老班长想让三个战士专心养伤,不想他们为了不吃鱼而伤身体。

  师:大家想一想,今天的鱼汤特别少,每个塘瓷碗里只有少半条鱼,上面漂着一丁点野菜,按照老班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笑得出来吗?

  生:笑不出来。

  师:但是他笑了,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不是要改变这种气氛呢?

  生:是。

  师: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是不是?

  生:是。

  师:你们看看他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生:是假的,这么小的池塘哪有那么大的鱼。

  师:对,即使有那么大的鱼,按照老班长的性格会怎么样啊?

  生:绝不会放过它的。

  师:对,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吃下鱼,他做出了一个笑,还要编一句话,费了多少苦心呀!为了让别人吃鱼,老班长想尽了办法。再看最后那次笑,是真的吗?

  生:是真的。

  师:老班长看到同志们吃下去了,心里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我把课文改一下“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就哈哈大笑”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哈哈大笑,他如果这样笑就改变情绪了。

  师:那我说“开怀地笑了”,行吗?

  生:不行。

  师:也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那样笑,真要那样,小同志就不理解了。

  师:不是,说得浅了。你们想一想,同志们虽然吃下去了,但那是多少啊?——“小半条猫鱼”和“一丁点野菜”,老班长能够那么喜笑颜开吗?

  生:不能。

  师:但是,毕竟吃一点比不吃强,老班长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他笑了。但是却笑得很勉强。他只是有一点“笑意”,什么叫笑意?

  生:有笑的意思,但是没有开怀大笑。

  师:有一点能够让人察觉到笑的意思。没有笑声,没有笑容,可能只是嘴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有那么点“笑意”。尽管是笑意,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一丝。
  师:“一丝笑意”。你们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大家学得不错,我们虽然没有一段一段地去分析,也没有一段一段地提问讲解。但是我认为大家理解了,也深深地受到了老班长这种精神的感动,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那好,下课。
 
  [2008-05-16]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19-04-15/1125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