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逐渐长大的。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记叙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教学这几篇课文将让学生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细心品读必将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生字:弄清读音与字形
一、读音细分类
平舌音的字:砸(zá)攥(zuàn)司(sī)慈(cí)涩(sè)
翘舌音的字:杉(shān)颤(chàn)置(zhì)慎(shèn)怔(zhènɡ)坠(zhuì)
单韵母的字:矶(jī)昔(xī)墟(xū)疾(jí)碌(lù)
复韵母的字:爆(bào)糕(ɡāo)搂(lǒu)豪(háo)妙(miào)喋(dié)
鼻韵母的字:版(bǎn)谨(jǐn)腼(miǎn)腆(tiǎn)蔫(niān)艰(jiān)曼(màn)陷(xiàn)誊(tēnɡ)祥(xiánɡ)
零声母的字:噢(ō)
整体认读音节:司(sī)慈(cí)置(zhì)倚(yǐ)
二、字形记得牢
墟,左右结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上”,中间的“乛”不要写成“一”。
曼,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变形的“四”,不要写成“目”。
疾,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矢”不要写成“天”。
爆,左右结构,右下部分的“水”要变形。
砾,左右结构,右边“乐”字第二画是“∟”,不要写成两笔。
誊,上下结构,上部分要看清不要写成“兴”。
歧,左右结构,左边是“止”不要写成“山”。
迪,半包围结构,先写“由”后写“辶”。
三、多音字分得清
混乱(hùn)—混蛋(hún)墙角(jiǎo)—主角(jué)难过(nán)—灾难(nàn)
血丝(xuè)—鸡血(xiě)送给(ɡěi)—给予(jǐ)应该(yīnɡ)—答应(yìnɡ)
龟裂(jūn)—乌龟(ɡuī)挨近(āi)—挨饿(ái)兴奋(xīnɡ)—兴趣(xìnɡ)
埋怨(mán)—埋葬(mái)的确(dí)—目的(dì)
塞车(sāi)—阻塞(sè)—边塞(sài)
四、形近字看仔细
杉(红杉)──衫(衬衫)漆(漆黑)──膝(膝盖)混(混合)──棍(木棍)
曼(曼妙)──漫(漫长)爆(爆炸)──曝(曝光)矶(矶嘴)──讥(讥笑)
砾(瓦砾)──栎(栎树)陷(陷害)──掐(掐算)碌(忙碌)──绿(绿色)
噪(噪声)──躁(暴躁)竟(毕竟)──竞(竞争)糕(糟糕)──羔(羔羊)
迪(启迪)──笛(汽笛)搂(搂抱)──楼(楼梯)誊(誊写)──誉(名誉)
置(设置)──署(署名)版(版权)──板(黑板)祥(慈祥)──详(详谈)
谨(谨记)──勤(勤奋)慎(慎重)──镇(镇定)悔(后悔)──诲(教诲)
炼(磨炼)──练(练习)遨(遨游)──熬(熬药)赏(赏析)──尝(尝试)
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一、词语会理解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绝望:毫无希望。
艰涩:指艰难、缓慢的意思。
腼腆: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这里是说照样子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二、词语巧辨析
1.近义词是朋友。
伤害──损伤安顿──安置肯定──确定开辟──开发
颤抖──颤动扫视──环视疲惫──疲倦敬仰──景仰
鼓励──鼓舞慈祥──慈爱严厉──严酷谴责──斥责
雪上加霜──落井下石喋喋不休──滔滔不绝
2.反义词是对手。
漂亮──丑陋坚定──动摇肯定──否定危险──安全
忙碌──清闲糟糕──精彩严厉──慈祥平衡──倾斜
谨慎──放肆滚烫──冰凉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雪上加霜──雪中送炭
句段:品味含义与特点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
──这是多么惊人的举动,多么艰辛的拯救历程啊!这体现了父亲执著的信念和克服的巨大困难。为了儿子,父亲决不放弃,动人心魄的行动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好一个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
2.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
3.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4.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无论是母亲对“精彩极了”的赞扬声,还是对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对儿女真诚无私的爱。
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口授一张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困难的种种应对办法,即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明示了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
6.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课文:了解内容与特色
1.《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呢?
对比描写表现了不起──其他孩子的父母赶来“痛哭并大喊”,他们“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这样对比表现了父亲的信念坚定和对儿子深切的爱。
侧面描写烘托了不起──消防队长和警察都认为事态严重,十分危险,劝他离开;“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通过人们的态度从侧面描写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
外貌描写体现了不起──“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对父亲外貌的细致刻画,足见父亲历尽了艰辛,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更让我们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语言描写显示了不起──“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前后3次反复出现类似这样的话?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以此说明父亲令他十分信赖。听,“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儿子的语言刻画,使人物的品质得到了升华。儿子是个无私的人,这源于父亲那句朴素而强有力的话语对他的影响。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
动作描写突出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呀,这是多么惊人的举动,多么艰辛的拯救历程啊!这样写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克服的巨大困难。为了儿子,父亲决不放弃,动人心魄的行动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富有责任感的父亲!
奇迹来自伟大的父爱。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突出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课文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慈母情深的呢?
环境衬托母恩──瞧,家境的贫寒:家里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工作的环境恶劣:“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在“最里边的角落”缝衣。多么贫寒的家境,挣钱多么的不容易,母亲却给钱让我买书,多么善良慈爱呀!
外貌体现母恩──我“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多么瘦弱,多么劳累,而又多么善良的母亲啊!
动作突出母恩──“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挣钱多么艰辛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钱来之不易啊!母亲什么也没说,就慷慨地掏钱让我买书,这深深慈母情,拳拳慈母爱,的确让人感动啊!
语言表现母恩──一个同事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给了我一股无穷的力量,催促我奋进。这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博大深沉的母爱,满怀期待与无比骄傲的感情。
感想烘托母恩──“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大人了。”“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满足了我强烈的愿望。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我实在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这位贫寒、辛劳、平凡的母亲,在这件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而伟大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妙用对比手法,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真挚的爱。课文是怎样对比的呢?
一、父母不同评价的对比。“我”写了一首诗,母亲评价:“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而父亲评价:“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一面是慈祥的母亲真诚的夸赞,鼓励式的爱;一面是严厉的父亲客观的评价,冷静的爱。但他们都是出于爱,两种爱都对“我”后来成为作家、诗人起了重要作用。
二、父母言行举止的对比。母亲念完那首诗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当“我”告诉母亲确实是自己写的,母亲“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当父亲批评“我”的诗糟透了时,母亲嚷道:“……他需要鼓励。”母亲从动作、表情上鼓励“我”,从语言上用“精彩极了”进行高度评价。而父亲看了诗之后,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世界上……一定要成为诗人?”父亲对“我”的诗从语言上严肃、尖锐地评价,从动作上表示了不满。
三、“我”感情变化的对比。母亲的评价使“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而“我”整个下午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把诗誊写一遍,还画上花边,等待父亲“更加赞赏”;当父亲评诗时,“我”“把头埋得低低的”、“眼睛湿润”、“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扑到床上痛哭起来”。这让“我”从高兴、自豪转为难过、内疚、痛哭,这样的情感变化让“我”经历了挫折、磨炼,对“我”的成长有教育、鞭策作用。
四、两种评价作用的对比。作者后来之所以写出了那么多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感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有母亲的真诚鼓励与呵护,这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也有父亲的严格要求与责备,还时常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像两股风不断地吹来,使“我”谨慎地把握前进的航向,驶向前方。
4.《学会看病》记叙了儿子感冒后,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怎样引领学生感悟深深的母爱呢?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组织交流。交流时把握点拨要点:“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一丝不苟,屏住呼吸,瞄了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默不作声。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转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我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我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1)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2)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说说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走出不远,身后穿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破裂声。”此时,作者回过头,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母亲对儿子说什么?
5.细读文章的结尾,联系上文想一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呢?
6.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长辈的关爱。回想一下,你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爱。拿起笔写一写吧。
父爱安全网
1998年8月的一个晚上,梁冬华刚哄女儿入睡,突然洪水扑进,水流量之大、涨幅之快,实在少见,稍一迟疑,水已涨至大腿。“不好啦!决堤了!”外面传来村民的惊慌呼叫。
在这危急时刻,他抱起熟睡的女儿就往外冲,谁知一个浪打来,将父女逼进屋内,水一下子涨至腹部。“女儿不能浸水,否则有生命危险”。想到这,梁冬华急中生智,抓过浮在水面的塑料盆,将女儿放在里面,划着盆护着女儿顺流从敞开的后门游出。
外面一片漆黑。梁冬华原想护着女儿游向村后的小山,可是洪水太急,他的腿又受伤了,已力不从心,只好顺流而下。梁冬华护着盆中的女儿,犹如护着汪洋中的一条小船,就这样漂流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已精疲力竭,接连呛了好几口水。就在这时,他们漂到了一片树林里。梁冬华抓住一根树枝,顺着水势将女儿推向树干。这是一棵三杈树,树的分叉部分正好嵌上装女儿的盆。他将女儿安置好,才抱着树干稍作休息。
洪魔卷起巨浪呼啸而来,水仍在上涨。梁冬华明白:自己早晚会坚持不住,离开这棵树,父女必然葬身洪流。
怎么办呢?必须想个办法救下女儿才行!梁冬华一手抱树,一手脱下衬衣。他使劲用牙用手将衬衣撕成布条,结成两根布绳,在盆子上套了一个十字捆,系在树上。惟恐不牢,他又脱下自己的长裤,用同样的方法将盆子绑成井字形,分别系在三根树权上,还在盆周围绕了几圈,布条如网一样将盆子紧紧网住。
做完这一切,冬华已经没有丝毫力气了……
天亮后,救灾部队的战士在营救群众时,发现了树权上的孩子,望着在盆中熟睡的小女孩,在场人都惊呆了:这是人世间多么伟大的一种爱啊!
1.读句子,根据意思在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A.在危急之中突然产生智慧。()
B.没有力气,没有精力,干起事来不顺心。()
C.极度疲劳,力气都用尽了。()
2.细读文章,根据提示填空,把握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年月的一个晚上,上涨,决堤了,梁冬华父女被困在屋里。冬华怕女儿有,就把女儿放在里,护着女儿游了出去。在一片树林里,梁冬华怕自己,舍身为女儿结了一个。天亮后,人们看到盆中的孩子,不由得感叹:。
3.细读文中加“”的句子,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4.品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A.“梁冬华护着盆中的女儿,犹如护着汪洋中的一条小船,就这样漂流着。”
◇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好处是
B.做完这一切,冬华已经没有丝毫力气了……
◇“做完这一切”是指冬华做了这些事。
◇省略号省掉的是
5.“这人世间多么伟大的一种爱”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
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梁冬华说什么呢?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