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智慧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智慧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展示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还展现了学生的无穷的灵动的智慧。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一、激情的智慧
富有激情的导入,是一堂成功课的必需。它会给学生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信号,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最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是这样做的:
师:谁想站起来自己读一读课文?想读的就快点举手,一、二、三、四、五、六、七位,第八位同学放下手吧,你举得慢了。前七位同学站起来。上课读书,发言,回答问题,这些机会都是你自己积极争取到的。你稍微慢一点,想读都没资格了。还有想读的吗?(生齐:有!)现在不行,等他们七位读完了一、二两个自然段,想读的同学赶快站起来读后面的,不用举手了,站得慢的就又没机会了。现在,这七位同学一起读第一、二自然段。
(七位同学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完后很多学生站起来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刚才还有几位同学想读,就是动作稍慢了一点,大家给他们一次机会,可以吗?(生:可以。)刚才想读,只因动作慢没读上的同学站起来,读过的不要起来了。
(这部分同学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师:现在大家都读过了,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自信心?
生:有!
师: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有了这种自信,一辈子都能勇往直前。现在你有没有自信心了?
生:有!
师:既然有,那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的?有几位了,你刚才第一个举手的吧?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下面的段落。
(生读课文。)
师:还不错,声音洪亮,胆子也大,很有自信,全班第一!先别坐,他现在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上了。大家服不服气?
生:不服气。
师:不服气,怎么不敢举手跟他比呀?(同学纷纷举手。)好的,你来!如果你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接替他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如果你读不过他的话,你还是坐下。你能不能把他读坐下?
生:能!(读下一段,读后众生鼓掌!)
……
(教师继续请学生如此“比赛读”,期间教师指导了一下读文的语气。)
课堂伊始,支老师展现了激发、调动学生读书兴致的言语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欲擒故纵:让第八位举手的同学放下手,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学会珍惜,懂得争取;(2)给予帮助:支老师又给予动作稍慢一点的同学,请他们读第五、六自然段。一个小小的环节,却折射出了支老师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关爱,特别是那些安静的角落中的孩子。“面向全体”这四个字在支老师的课堂上绽放光彩。支老师点燃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上课的激情;(3)培育自信:在每一位同学体验过后,逐步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支老师千方百计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入文的智慧
一篇课文,如一条臻美的项链,教师要善于提及串起项链的那条线,提纲挈领。从整体入手,细读部分,再回归整体。走近一篇课文,让学生初步感悟、质疑问难、静静读书是不可缺少的。怎样能调动起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激情,这便是入文的智慧了。
师: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把你的感觉归纳成一个词语说出来。
生:震撼。
师:你心里受到了震撼,是吗?这个词很好。
生:伟大。
师:这个词也不错。
生:惊心动魄。
生:感动。
生:坚强。
师:说得都很好!
生:了不起。
生:自信。
师:对啊,刚才我们说了,有了自信就能办成大事。
生:勇敢。
师:太好了,虽然只短短地说了一个词,但我听得出来,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内容,你们已经明白了。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通过课堂上读文,自然会对文本产生一种感受,让学生表达出这种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概括与表达之中,情感上也受到了熏陶。用词语去概括自己的感受,起点低,让学生不敢畏难,有助于学生大胆举手、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享学生的智慧起到助推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遍了,我还想让同学们再读,还有兴趣吗?
生:有!
师:读之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猜猜我要问什么?
生:您是不是要问父亲和孩子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呢?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个问题问得好,但不是我要问的。你把它写到黑板上。谁还要猜?
生:我想问一下,最后父亲让孩子出来,而孩子却让其他同学先出来,这是为什么?
师:是啊,孩子为什么让同学先出?很好,写到黑板上。从现在起,谁要是猜不中,我就刮你的鼻子,猜中了就刮我的鼻子。愿不愿意?
生:愿意!
师:谁猜?
生:您是不是要问从课文当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师:不是,拿鼻子来,(轻刮,众笑。)但是你这问题也挺好,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觉得您要问为什么父亲那一句话使小孩那么自信。
师:父亲就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就能让孩子产生那么强烈的自信?这个问题是到现在为止最好的一个问题。很好!拿鼻子来!
生:您说我问得好,还刮鼻子?(众大笑。)
师:我是说你的问题好,而不是猜中了我的问题呀!好了,现在听我提问:你们觉得“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题目好不好?
生:喔……
学生初读了课文,支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谁能猜中我要提的问题。其实,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入文,支老师仍不忘激情——谁猜中了,谁刮我的小鼻子。充满激情的课堂,则更富有生命力。
师:这么好的课文起了这么一个题目,你们觉得好不好?
(学生有的答好,有的答不好。)
师:你们再好好地读课文,根据课文所描写的事实,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那种精神,能不能给它改一个更好的题目。如果你认为题目是好的,读课文,找出理由。怎么读呢?拿出笔来,一边读一边勾划批注,找出根据来。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做读书批注。)
入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潜心会文——静心做批注。让学生在宁静中学习,在宁静中思考,而智慧就产生于宁静之中。这便是支老师的入文智慧。
三、悟文的智慧
悟文,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在静心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文本。感悟,感知而领悟。悟,一要悟其法;二要悟其情。悟法与悟情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引领的智慧。
师:同意原题目的同学站起来先说“我同意原题目”,这叫亮明观点;然后第二步,你不是在书上找了根据了吗?把划出来的课文读出来——读课文,就是让作者帮你说话;第三步,读完课文,你再讲为什么同意原题目。不同意原题目的同学发言,也是三步:第一步,也是亮明观点:我不同意原来的标题,我想改成什么什么;第二步,也是把你从书上找出来的依据,好好地读出来——如果你想说服人,你就得很有感情地读出来;第三步,也是讲道理。给你一点时间,再做些准备。
(学生读文思考。)
支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扎实有效的前提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深入对话课文,指导学生学会表达。“第一表态,第二读文,第三讲道理”,这其中渗透了支老师对学生表达的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教师教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谁来发言?
生:我不同意原题目,我想改为“了不起的父与子”。(读)“救火队长挡住他……请你离开。”“警察走过来……马上回家吧。”“他挖了8小时……是你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救火队长走过来告诉他可能有很大的危险,警察也走过来劝他,他也不顾危险。所以我认为这位父亲非常了不起。
师:他说的行不行?
生:行。
师:说得不错。他选读了好几段,大家把最能表现父亲“了不起”的那段读一下,看你们的选择一样不一样?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别人都失望了,只有他还满怀信心地挖,一直挖了38小时,确实了不起。大家都选了这一段,也了不起!
生:我也不同意原来的那个题目,我想改成“令人震撼的父子情”。(读)“就在他挖掘的时候……马上回家吧。”“他挖了8小时……是你吗?”“不!爸爸……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想说的是,救火队长对他说了可能会有爆炸,但他还是不怕。警察对他说这里很危险,他也是不怕,仍然继续挖。他挖了几十个小时,衣服都破了,眼睛里也布满血丝,而且身上到处都是血迹,他还是挖。当他找到儿子时,儿子并不是说先把我救出去,而是让同学先出去。父亲不顾一切地找儿子,儿子一直相信父亲会来找他,而且儿子还想着同伴。这父子俩都不怕危险,这种精神就是说他们什么都不怕。这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震撼,所以我把题目改成“令人震撼的父子情”。
师:说得非常好,自己的感受也说得很深刻。
生:我同意原题目。我所划的句子是:(读)“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告诉同学们……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父亲声音颤抖……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的理由是:我觉得课文如果只是粗粗的一读,写的是父爱。这个父亲真是了不起,天下最爱孩子的父亲,不像我爸爸老爱打我。(众大笑。)所以我觉得应该把题目改成“感天地泣鬼神的父爱”。(全场鼓掌。)先不要鼓掌,我的观点还没说呢!(大笑,鼓掌。此学生转而向台下听课的老师。)老师们鼓掌鼓错了。(大笑。)
师:你别管老师们,继续发表演说。
生:刚才说的是粗粗地看课文。当你仔细读课文时,就发现,这个小孩子也不简单。他那么相信他爸爸。他爸爸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且这句话在课文中写了三次。我就觉得这句话一定很重要。仔细一想,这句话说明父亲就是死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他才不要命地去挖;这句话也让儿子死也要等爸爸来。他相信爸爸一定来找他,哪怕死也要和爸爸死在一起。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原来的题目就不用改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与子”三个字非常重要,不能少了“父”,也不能少了“子”,就是父子相互信任、永不放弃的一种精神。(全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果然擅长分析和思考问题。他不但讲明了观点,讲明了理由,而且讲了他思考问题的过程。他说的“永不放弃”多么有力量!
……
师:说得不错,大家说得都很好。通过大家的发言,黑板上的这些问题还用解答吗?
生:不用。
支老师引导学生悟文,用一个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致:课题好不好?为什么?如此的设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中,完全展现了出来。让学生悟文,悟情。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完美地统一。教师教的智慧与学生学的智慧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四、写文的智慧
语文的课堂,要倡导读与写的紧密结合。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写文,写什么?怎么写?这本身彰显了写文的智慧。
师:读完课文,再来说一说你的感受吧。拿出笔来,就像刚才归结成一个词一样,把你的感受归结成一句话写下来。如果你能写出格言、警句,那就太棒了。
生:我的感受是:这对父子太了不起了!
生:父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这句话很好,写到黑板上。写完后画上括号,写上你的名字。虽然只是一句话,也是一种创作,所以要有作者的署名——这是你的权利。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引用了一句古诗,也是讲亲情的,写上去,写完名字后加上“引用”两个字。
生:彼此信任是最伟大的力量。
师:多棒啊!这是一句格言啊,因为父亲跟他说了一句话,他就增强了信心。这句话里面含有哲理,所以可以说是一句格言。
生:灾难过后的幸福,才是最甜美的幸福。
师:不错,写上去。
生:爱的力量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我们为爱心欢呼万岁!
……
师:大家看黑板,同学们写了这么多句子。是谁写的,谁就有感情地读出来,读完后还要很自豪地报出“作者×××”。
(学生依次读句子,并报出姓名。)
师:大家今天学得不错,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吧!
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写文,哪怕只是写一句话,也是让学生再一次地思考,将自己的感受浓缩,从笔尖流淌出来,这便融入了学生的思考与智慧。而让学生将感受板书到黑板上,并署名,又一次地激起学生思考与分享的热情。可见,“激情”贯穿于这堂课教学的始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写文”的设计,必定会让形象、情感、语言留于学生心中。这就是“写文”的智慧所在。
“激发热情”“读写结合”“静心读书”“整合资源”等,是智慧课堂的智慧所在。“激发热情”是智慧课堂的魂,而“读写结合”是智慧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根!“智慧课堂”展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智慧课堂”展现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智慧。智慧课堂,是智慧启迪智慧的课堂。智慧课堂,是尊重、呵护生命的课堂。智慧课堂,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