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文” 两案合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4-01 00:00:00  互联网

人文主题目标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1.《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2.《新型玻璃》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

 

3.《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语言训练目标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说明文的结构、内容要点、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9.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领悟说明方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鲸的自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书写难字:腭、哺、滤、肺、矮

 

(2)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性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2.说明方法

 

(1)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0松鼠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

 

(2)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 ()()()()()()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 )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②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

 

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 )( )( )( )()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

 

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 )( )( )()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 ),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7.讨论: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

介绍

 

形体特点,

 

生活

 

习惯。

 

简单朴实准确

松鼠

介绍

 

外貌

 

性格

 

行为

 

 

一、初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句,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地点---晚上(不骚扰人类)

 

训良——拟人、比喻

 

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横渡----智慧

 

触动----警觉

 

储备食物----聪明

 

蹦跳----轻快

 

叫声----有感情

 

乖巧——比喻、拟人

 

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选址----树枝分杈

 

建造----勤劳

 

住居----宽敞、舒适、安全

 

窝口----遮风避雨

 

乖巧——比喻、拟人

 

六、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练习提纲(选一个作读写迁移练习)

 

1.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 

2.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1新型玻璃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夹丝玻璃的特点是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变色玻璃的特点是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因而能调节室内光线,起着“自动窗帘”的作用;吸热玻璃的特点是吸热,阻挡冷空气,可使室内冬暖夏凉;吃音玻璃的特点是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弱。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

 

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如,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这种玻璃的作用埋下了伏笔。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说夹丝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课文用“藕断丝连”来形容,使人容易理解。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在介绍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加以印证,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路点睛

 

审题入手,猜想新型玻璃的特点——初读课文,掌握字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学习5种玻璃的特点、用途及说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本文说明方法,推销、介绍各种新型玻璃——转换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运用。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嫌疑、即使、保持、噪音、研制、奇迹、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理解“安然无恙、藕断丝连、急促、嫌疑”等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当代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性的积极性。

 

4.领悟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

 

3.默读课文,填表。

种类

特点

作用

说明方法

1

 

 

 

2

 

 

 

3

 

 

 

4

 

 

 

5

 

 

 

4.请以推销员的身份为工厂、学校、医院等推销一种新型玻璃。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二、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填写5种玻璃的特点、用途及说明方法。

 

三、指导学生推销、介绍各种新型玻璃。

 

(1)提示推销方法:

 

①说话有礼貌,态度诚恳。

 

②说清楚产品的特点、用途及好处。

 

③根据客户心理,优惠价格。

 

④留下地址、联系方式。

 

(2)师生配合,示范演练推销过程。

 

(3)生生课堂演练推销过程。

练习提纲

 

1.以“推销( )”为题,写出自己推销产品的过程。注意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2 假如没有灰尘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共6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第2自然段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46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1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6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路点睛

 

导入课题时,可先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让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46自然段,从填表中弄明白灰尘的特点、用途及说明方法,并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忽而、面临、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庞然大物、古往今来、气象万千”等词语,理解“忽而、依附、庞然大物”等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

 

3.默读课文46自然段 ,填表。

特点

用途

说明方法

 

 

 

 

 

 

 

 

 

4.灰尘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好处?从灰尘的危害与好处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一、导入课题,先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的思考。

 

课文,

 

三、指导自读自悟46自然段,掌握字词。填表弄明白灰尘的特点、用途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拓展思维,明白道理

 

(1)延伸课外,说说灰尘的优劣。

 

(2)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讲述中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

练习提纲

 

1.抄写目标1中的词语。

 

2.以《假如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0-04-05/2316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