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质疑激趣,与文本对话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 2、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但猜不是瞎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第一、我请你们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 |
力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
(四) 指导自主学习,生生、师生对话
1、好了,谁想先猜猜?
(老师根据学生想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集体交流得出答案)
2、师要求学生尽量的把事情讲的具体清楚 3、师评价引导:
随机板书:“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1、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3、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生齐读) |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预语感。它应该
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训练和
指导。
|
4、出示相关段落文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些地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教学小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
4、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生齐读,师板书“了不起”
(1)理解“了不起”
(2)、再读相关文字体会: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3)读一读,体会交流后再读读。
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
感情朗读
|
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
(五)升华情感,放飞想像 1、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板书:爱)同意吗? 3.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相信你一定回有新的感受?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
再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时间中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