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杂志编辑语文教育专家赖配根先生提醒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字表面的的冲突,进而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处理《将相和》这样的传统课文,因袭固有思维和做法,难有突破。如果也能找到文本意义的“波澜处”或叫“冲突处”,就能使教师冲破教学定势,激活思维,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刻、宽厚、灵活,更富情趣的文本解读。再教《将相和》,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的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从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品读对话,多角度、立体化的解读历史人物,课堂教学呈现出流程和实效上的簇新气息。
一、切入,直击“冲突”起波澜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想知道你们在这次历史之旅中,“遇”到了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学生交流了文中人物,并通过学生的了解,补充了主要人物的相关资料;谈了文中讲的三个小故事,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故事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在初通文意后,我引领学生直面文意的“冲突”处: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将”“相”失和的原因所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直接叙述将相失和原因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直接切入“负荆请罪”故事中廉颇愤懑不平的原话,并在师生互评共创中,读活人物情态。
师: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换句话说,就靠耍嘴皮子,没有什么能耐。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我觉得是廉颇妒忌蔺相如的才能,所以才这样说。
生:廉颇心胸狭隘,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板书:一个大大的“嘴”字,并画上“?”)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读出“嘴”的背后意思。
学生兴味盎然,急不可待地读书探究。
解说:在学生通过检查预习环节的交流分享,获得整体感知后,教师引领学生将阅读期待聚焦在蔺相如的“嘴”上,通过文意的冲突处,辐射全文,并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波澜。因而,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把“和”字作为文眼的话,那么,对“嘴”的探究,则是占据了思维的至高点,可以成为引领学生阅读本文的教学基点,展开充满情趣的文学解读。
二、品读,多层读活文中人
1、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
──研读《完璧归赵》之“嘴”
师:自由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画出故事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怎样说的,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圈画、思考、批注
师:蔺相如在这个故事中说了三句话,第二句话是“理直气壮地说”,第三句是大大方方地说,而第一句话是动作描写“就上前一步说”。如果让大家也用一个表示神态或语气的词,来描写蔺相如怎样说第一句话的,你想用哪个词,为什么?
生:应该用“胸有成竹”。因为蔺相如知道,秦王在急于欣赏梦寐以求的宝贝,做梦也不会想到蔺相如会借机拿回和氏璧,。再说,他也觉得蔺相如不敢在他面前耍花招。所以,蔺相如能拿回和氏璧,是在自己意料之中的事。而且,在这样短的时间想出这样的办法,真了不起!
生:也可以用“不露声色”这个词,因为如果不小心露出破绽,后果不堪设想。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谁能用上这两个词或者更有创意的词句,把蔺相如怎样说第一句话时的情态说的更有意思。
学生创意描述。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读读这张“嘴”说出的话,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纷纷回答)机智勇敢、大智大勇、临危不惧……
师:同学们想过没有,在这些词语背后,蔺相如 “智”和“勇”的大气,来源何处?
生:不怕死!
师:只有一个为国家利益而忘却个人生死的的人,才会在如此境地,产生令人怦然心动的“智”和“勇”。让我们用朗读来赞颂蔺相如──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
2、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
──品读《渑池之会》之“嘴”
师:请同学们用刚才读书的方法,细细品读一下《渑池之会》中的那张“嘴”,看一看站在我们眼前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学生自读后,迅速感悟到一个勇敢无畏的蔺相如。
师:如果说《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是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那么《渑池之会》中的蔺相如是一个为君主而无畏的人。
生:老师,我认为蔺相如这次的勇敢不仅仅为了赵王,是为了国家的尊严。正像我们以前学习《晏子使楚》时您讲的一样,晏子维护了个人尊严,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师:说的太好了!蔺相如为国家尊严而“无畏”,值得赞颂。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扣人心弦的时刻。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师:这个故事中对那张“嘴”说话时的情态描述,也不够细致,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景,加入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让故事更加精彩。
3、一个为国家安和而“无私”的人
──细读《负荆请罪》之“嘴”
师:通过同学们对前面两个故事中关于“嘴”的研读,在我们面前,赫然站立起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蔺相如。请同学们沉下心,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之“嘴”,从蔺相如的话语及举止之中,你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蔺相如还是一个为国家安定、和平而“无私”的人。
他三番五次地避让廉将军,不是懦弱,因为有事实为证,面对强暴的秦王,能做到“无我”、“无畏”的人,怎么可能怕廉将军呢?所以,即便蔺相如的那张“嘴”不说那番话,我也认为,蔺相如之所以避让廉将军,是因为他心系国家安危,而表现出的大度与无私。
解说:在引导学生切入到文本意义的“冲突处”——“嘴”之后,以此为教学基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扎扎实实地研读语言文字,沿着文字的脉络,触摸历史人物的“心”,逐层品读,渐渐丰满、活化了人物,在我们面前逐渐立起蔺相如那鲜活的形象。在感悟蔺相如为国家而“无我”、“无畏”和“无私”的高尚情操的过程中,注重文本的语言元素的利用,进行品词析句、遣词造句、创造性想象和复述等语言文字训练,上出浓浓的语文味道,时时闪烁语文学科特质的光彩,彰显语文课程的独立价值。
三、点评,回归“基点”话“真”人
在引领学生对“嘴”的多层探究,感悟人物后,再次回到探究的基点:
师:我们再看廉颇的这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想一想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着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去了?
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嘴”的作用和背后闪烁的人物节操。
师:的确,古语有言:一人之辩,胜雄兵百万。这张“嘴”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尊严。更让人敬景仰是在这张“嘴”的背后,我们领略到的蔺相如为国家而“无我”、“无畏”和“无私”的高尚情操。
师:看来,为赵国立下大功的是这张“嘴”,而廉颇不服气的还是这张“嘴”,你对廉颇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廉颇的不服气正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廉颇是一员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靠得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流血牺牲。如果廉颇一开始就能认识到蔺相如的功劳,就不是廉颇了。
生:廉颇为国家利益知错就改,而且负荆请罪,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
解说: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到探究的基点,让学生结合读书感悟,联系全文,通过对这张“嘴”的研读,引导学生客观地点评人物,使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更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情。让学生的循文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更趋于客观、理性,既学会思考,又悟得写法,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大有裨益。
《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说有所突破有点新意的话。得益于能找到文本意义的“冲突处”,由此作为基点,辐射全文,激活思维,通过品读对话,多层面、立体化、富有情趣地解读文本。文字是有灵性的,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智的参与,才能让语文的魅力植根于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