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4-05 00:00:00  互联网

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童年是彩色、流动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二、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红豆》、杜甫的《春望》。本文也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四、语言轻快灵动。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于叙述性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欢快的心情、坚定的语气等。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如: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资料链接

 

萧红

 

 

 

 

严格按照《呼兰河传》中描写恢复的萧红故居

 

  萧红(1911621942122),女,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关于《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

 

呼兰河和呼兰城

 

  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金代称“胡刺温水”,又作“活刺浑河”,明代称“忽刺温河”,清代始称“呼兰河”。呼兰,为“活刺浑”、“忽刺温”音转。满语意为“烟囱”。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3个市县,包括铁力、庆安、绥化、望奎、兰西、呼兰等,在哈尔滨以下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683平方公里。最大支流为通肯河,此外还有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依吉密河、安邦河和泥河等,较大支流集中于右侧。呼兰河下游行进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河道曲折。水量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年径流总量47亿立米。由于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上游山地森林区降水大,水量丰富。下游平原区降水少,蒸发强烈,西部最小径流量仅25毫米,甚至形成闭流区。流域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6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5%,径流量约占全年经流量的70%以上。暴雨过后常有洪水发生。多年平均最大径流量和最小径流量相差悬殊达7倍以上,丰枯水变化很大,旱涝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地表侵蚀严重。流域内天然落差355米,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152万千瓦,有待充分开发利用。

 

  呼兰镇,原名呼兰城。呼兰镇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呼兰河左岸,距省会哈尔滨市25公里(公路)。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并举。清代前期,设呼兰城,为城守尉驻地。始无城郭。18798月(清光绪五年七月),呼兰城守尉升改呼兰副都统后,呼兰城成为副都统驻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为防止沙俄入侵,在呼兰城周围挖壕筑堤。壕宽26米,堤高3米,壕堤三面环城,全长375公里,南面是呼兰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呼兰府,遂为府城。府城划为南北两区。1911年(清宣统三年),呼兰府知府王顺存开西大街,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南北大街长275公里,东西大街长265公里。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府改县,遂为呼兰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呼兰城区保,19396月改称呼兰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为城关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58月,将一区改为呼兰镇。19589月,改称呼兰镇公社,1984年复称呼兰镇。

 

  呼兰镇历史悠久,至今已近260年。城区南、西濒临呼兰河,双曲拱桥横跨河上;西有西岗公园,风光秀丽。是全县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一大批新老工厂、商店分布全城,省属呼兰火柴厂建于1928年,县属麻纺厂有职工2500人。镇属企业有炉具厂、塑料厂、锅炉厂等,部分产品分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镇郊农村有耕地198万亩,以蔬菜生产为主,大葱省内驰名。畜牧业较为发展,1990年产鲜奶1596吨,产蛋1001吨,成禽出栏98万只。

 

  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镇内街道和主要巷道10条,总长183公里,为沥青和砂石路面。除镇内分设10个街道外,还辖镇郊永兴、富强、伟光、原野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镇政府驻于镇内。萧红故居座落在镇内东南隅,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练习设计

 

  一、给黑体字选择读音。

 

  壳(bàng bàn)  桃(yīng yīn)  吃(kěn kěng

 

  寇(wō wēi)  水piáo páo)  玩mì nì)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碟(  ) 飘(  ) 愉(  ) 啃(  ) 烁(  )

 

  蝶(  ) 漂(  ) 榆(  ) 肯(  ) 砾(  )

 

  谍(  ) 瓢(  ) 渝(  ) 恳(  ) 乐(  )

 

  三、品一品句子的思想感情。

 

  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模仿秀(用上黑体字)。

 

  1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不但没有盖上采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我”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件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童年的“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节选短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仔细阅读文中描写“我”贪吃馋相的语句,体会作者童年身体自由心灵舒展的生活经历。

 

  3.勾画文中描写祖父看“我”吃烤肉时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0-04-05/2344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