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db:作者]  2022-02-07 00:00:00  零零社区


  [设计思路]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文章重点描述了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各自的目的通过语言表现得准确生动,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从晏子精彩的辩驳中,不难看出晏子的才智过人、不辱使命和维护本国尊严的凛然气节。晏子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特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不难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征。作为一节语文课要力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品悟精彩的对话是本节课主要的任务之一。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 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找出楚王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楚王和晏子三次交锋的原因和结果。
   2 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三个成语的积累和理解在这里进行,可谓是水到渠成。
   4 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 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大家读了课文,同学们学会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找一找,楚王说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楚王和晏子三次交锋的原因和结果。请你画下来。( 生:默读,画句子。读标画的句子)
  师: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
  句中的“我”是谁?“大夫”指谁?你能带进去读一读吗?
  生:楚王原来想取笑晏子,没想到反倒让晏子取笑了。
  师:(板书“楚王晏子”) 楚王和晏子交锋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生:楚王和晏子交锋的原因是楚王想取笑晏子,交锋的结果是楚王反倒让晏子取笑了。
  二、楚王取笑晏子,却一次次地反被晏子取笑
  1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楚王不让晏子走城门,而是挖了一个洞,让晏子从洞中进入。
  师:(板书“挖洞”)晏子是怎么应对的?(师出示课件。生读晏子的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谁再读读?我们听听晏子要说什么?
  生:晏子要说楚国是个狗国。/如果楚王真的不开城门,就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
  师:(板书“狗国”)你怎么知道的?
  生:晏子说楚国挖的洞是个狗洞,不是城门。要是访问“狗国”就钻这个洞,楚国让晏子钻这个洞,就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
  ( 出示课件)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楚国就是________。
  师:(板书“推理”)你再读读晏子的话,我们听听是不是这个意思。(三个学生分别读句子)
  师:晏子的意思是说,你们这儿分明是个狗洞,我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要是从这里进去,你们楚国就是个狗国。可是,晏子为什么不这样说?
  生:晏子是齐国的使者,表面上还要尊重楚国。
  生:晏子不能刚到楚国就激怒楚王,那就进不了楚国了。
  师:欣赏一下这精彩的、充满智慧的语言吧。(生:同桌两人读,一人读楚王怎样做的,一人读晏子应对的语言。两组同学汇报读)
  2师:楚王还没有和晏子见面,堂堂的一国之君就已经败下阵来,又岂能善罢甘休呢?晏子见了楚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段,看看他们见面的场面,你觉得最欣赏哪句话就多读读。( 生:忘情地大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师:楚王见到晏子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楚王居高临下地说。(师课件出示)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楚王对他瞅(chǒu)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生:楚王看不起身材矮小的晏子,鄙夷地说。
  生:楚王觉得晏子其貌不扬,没有什么本领,所以看不起地说。
  师:楚王说话时的神态如何?
  (课件变化)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师:谁再读读,读出了什么?(课件中“人”字变色)“人”指的是什么人?
  生:指的是能人。/指的是人才。/仪表堂堂的人。
  师:请把你对“人”的理解带进句子去读。(板书“齐国没人才”。三位同学分别带进自己的理解读文)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人才。晏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晏子严肃地回答:“我们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师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谁再为大家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人多。“大伙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人多。(师板书:夸张)
  生:“大伙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说明齐国人山人海。
  生:“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感觉齐国首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师:在古文中这段话的意思是用三个成语表达的,是什么?
  生:张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生:是摩肩擦踵。
  师:同学们对晏子的话理解了,不过没有“张袖成云”这个词语,而是“张袂成阴”。
  (生看课件。师读课文中的原句。生说出四字词语)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古文中这样记载: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生:(接读)张袂成阴就是……挥汗如雨就是……摩肩接踵就是……
  师: 晏子夸耀齐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巧妙地转换了概念,把楚王说的“能人,人才”换成了普通老百姓,借机赞扬了齐国。晏子又是怎样解释齐国派自己出使齐国原因的呢?晏子要说什么?
  生:(读文)“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晏子实际在说楚国是个最下等的国家。
  生:晏子表面在说齐国的规矩,实际在说你看不起我,就等于侮辱你自己的国家,看你怎么办?
  师:真是旷世奇才,谁再读一读,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晏子说的话。
  师生对读:(老师读提示语,同学齐读语句)边读边想晏子要说什么?(楚国是下等国家)(板书“下等国家”)
  师:看到这里,我想劝告楚王:你只听说晏子身材矮小,想取笑晏子,你却不知道他思想深刻、才智过人、对事物洞察入微啊。
  3师:楚王在宴席上怎样取笑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四人小组讨论)
  生:在酒席上,楚王安排了让齐国的囚犯过堂。(板书“囚犯过堂”)
  生:(读原文)从楚王和大臣们的笑中看出是在有意取笑齐国。
  生:晏子轻松地说:南橘北枳的常识说明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就做了强盗,也许是水土不同吧。晏子用打比方的方法,含蓄地指出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板书“风气不好”)
  师:晏子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自由欣赏一下晏子的语言。(生分小组,分角色读文)
  三、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生:晏子是一个聪明过人的人。/晏子是一个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人。
  师:晏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再读第1、2自然段,你会有新的感受。(生读第1、2自然段)
  师: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补充知识)春秋五霸,秦国在西部实力最强,其他四国在东部,晏子出使楚国,就是利用政治、外交的攻势,与楚结盟,共同抗秦)
  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晏子是一个()的人。
  生:晏子是为了使齐国和楚国结成同盟才出使楚国的,因此,晏子说话特别含蓄,用了打比方、推理等方法。
  生:晏子是为了完成任务。
  生:晏子是一个不辱使命的人。(板书“个人、人才、人品”)
  师:楚王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看不起齐国大使,就是看不起齐国。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生: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大声齐读“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不敢不尊重”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尊重还是不尊重晏子?(出示课件)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生:“不敢不尊重”晏子,就是尊重晏子了。
  师:(课件变化)“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哪句好?
  生:原句好。(读原句)/双重否定,是肯定,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读原句)
  师:(课件变化) 还可以怎样说? 楚王不敢不尊重()了。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师:(课件)晏子是一个()的人。
  生:(齐答) 晏子是一个(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人。
  师:让我们记住晏子吧!喜欢晏子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搜索有关“晏子”的资料,也可以从历史书上寻找晏子,还可以看看《晏子春秋》这本书。
  [板书]
                   宴子使楚
              楚王 →→宴子使楚 →→宴子
          挖洞(个人) →→推  理 →→狗国
        侮辱每人(人才) →→夸  张 →→下等国
        囚犯过堂(人品) →→打 比 方 →→风气不好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广泛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没有用老师对文章的理解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和楚王的第三次交锋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既重视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也重视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引领学生体会楚王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侮辱晏子,从对使臣晏子的侮辱,到讥笑齐国没有人才,到直指齐国人人品不好,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感受出看不起齐国大使,就是看不起齐国,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
  这节课我还注意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情感。文中楚王的语言目的明确,晏子的语言绵里藏针。在三次交锋中,楚王和晏子的思想显示得淋漓尽致,各自的胜败也是不言而喻的。充分地读人物的语言,也就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晏子见到楚王后,楚王说的第一句话:“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色彩,为什么这样读。进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提示语来读:“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学生在使用了多种方法朗读之后,课件中将“人”字变色,提醒同学思考:“楚王指的是什么人?”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地理解了楚王在侮辱齐国没有能人、人才、仪表堂堂的人。让学生带进句中读,体会楚王的无理。同样,学生在充分读了晏子的语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语言为什么采用推理、打比方等含蓄的表达方式,感悟出晏子有理、有力、有节,不辱使命的使者风度。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07/2973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