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抓联系,促感悟——《观书有感》古诗教学有感

[db:作者]  2022-02-08 00:00:00  互联网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诗文与画面的联系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它讲究韵律节奏,对仗工整,寥寥数字却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课的教学,笔者有效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到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一鉴开”和“徘徊”两个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此时教师则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并且使得学生脑海中静止的画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镜般清澈,云影来回闪耀,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学生对于诗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二、诗文与寓意的联系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聪慧。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四句古诗中,作者却只字不提“读书”、“学习”,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文不对题呢?
    (学生陷入沉思,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朱熹是著名的诗人,他一定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隐含在诗句中。
    师: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许多同学将古诗朗读了一遍又一遍)
    生: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还应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就像诗中所说要有“源头活水”。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受其启发,更多的同学举起小手)
    生:在上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陆游告诫儿子要想学到更多的学问,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勤于实践。我认为在《观书在感》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也应该如此。
    生:社会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上,应放眼课外的世界,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如同半亩方塘的水一样,保持清澈明净。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亲身实践”、“放眼课外”、“走向社会”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就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它就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的向书本、实践求取知识,获得营养,人的精神生命才能更加的丰盈、充满活力。

  教后反思: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教师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两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在画中寻诗,通过这一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脑海中便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怎能不有感而发?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教师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要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与领悟。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08/3875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