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作者推测出来的故事,把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所需的条件一一交待清楚了,让孩子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片断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拂拭、黏稠”的意思。
(2) 读通课文,思考: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1) 看图,默读最后一节,思考:
文中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完好)用“——”划出相关句子。
(2) 这是现实存在着的。作者由于观察得非常仔细,因此,才能描述得如此具体。齐读相关句子。
(3) 这一节中有个词语“推测”,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 再次默读最后一节,思考:人们推测什么呢?
a.当时有过挣扎。
b.远古时代(一万年前)已经有蜘蛛和苍蝇(补充介绍检测的方法)
三、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提示:琥珀的特点,人们的想象,人们的推测)
出示:在那块()的琥珀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还可以想像他们当时(),因为()。从那块琥珀里,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世界上()。
教学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2、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