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用天真而纯朴的文字描写了作者萧红小时候在故乡呼兰河这个小城中生活的经历。课文节选的这一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该文以第一人称“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童年的世界是充满灵性的,看后花园里的生物,花开鸟飞,一切都是自由的,连瓜果都有自由意志,“倭瓜”自己决定爬多高,“黄瓜”自愿选择开不开花,本来嘛,世上万物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它们可不在乎人的想法。童年的快乐是童叟不分的,“我”给祖父戴花帽,那笑声中的日子多甜美。
文章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的童年生活的赞美,用一颗童心去感觉自然美、人情美、必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从写作特点上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细读全文,就不难体会全文的“神”,所以,这篇文章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教材.
生字生词
手杖(zhàng):走路时手里柱着的棍子。
家雀(qiǎo)儿:(方言)麻雀。
袖(xiù)口:袖子的边缘。
撕(sī):用手使东西(多为薄片状的)裂开或离开附着处。
襟(jīn):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理财(cái):管理财务或财物。
秧(yāng)苗:农作物的幼苗,通常指水稻的幼苗。
樱(yīng)桃:落叶乔木,叶子长卵圆形,花白色略带红晕。果实近于球形,红色,味甜,可以吃。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
馋(chán):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专爱吃好的。
醋(cù):调味用的酸的液体,多用米或高粱等发酵制成。
碟子(dié):成菜蔬或调味品的器皿,比盘子小,底平而浅。
嗡嗡(wēng)响:象声词。
钩(gōu)子:悬挂东西或探取东西的用具,形状弯曲。
蹲(dūn):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
红彤彤(hóngtōngtōng):形容很红。
哆嗦(duōsuo):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
垄(lǒng):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炕(kàng):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根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小说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线索,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北疆小城呼兰的风土画卷。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情节,故事和人物都是片断的、琐碎的。这些琐碎的片断向读者展示了发生在那座寂寞的小城里的一幕幕悲剧性生活图景:东二街道那令人窒息的威严的大坑;小城人们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天真、纯洁象一朵带雪的花朵一样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勤劳、倔强而又麻木的有二伯的不幸遭遇;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冯歪嘴子及其一家的艰辛生活……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封建思想的主线,特别揭示了广大群众在封建思想毒害下愚昧、麻木和庸俗的精神状态。小说以极为朴素自然的语言娓娓写来,却极富魅力,犹如含泪的微笑,又像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在平平淡淡的笔墨里凸现着生活的苦楚和强烈的爱憎,蕴涵着深邃、幽远的意境,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成为一部艺术风格十分独特的作品,倍受读者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