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追求教育的智慧

[db:作者]  2022-02-19 00:00:00  互联网


  第一,我想对《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发表一些看法。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平凡的一夜的工作,但在这平凡的一夜工作中揭示了很多道理和很高的一种情愫。我非常崇敬周总理,周总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格伟岸。这个伟岸的人格是跨越阶级、跨越国界的,于是,谁和他接触,谁都会崇拜他。他是靠那种伟岸的人格感人。再就是他的包容精神。那是常人难以比拟的,海纳百川。对于周总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让我们的孩子通过两节课的学来理解和认识他,必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然而,一个如此艰难的题材,我们王崧舟老师把它上得如此有声有色,这就集中显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风范。王老师就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是一个艺术家在上课,而不是一个平常的老师在上课。

  第二,我想谈一谈生给我的印象。
  这班35个学生,他们给我的印象是那么好那么可爱。孩子们和王老师一起在上这节课时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令我非常感兴趣、印很深刻。比方说,他们在学习课文时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镜头。第一个镜头就是导入的时候,在读宋小明的诗的时候,在我看来那已不是一夜的工作的导入,而就是在接触周恩来的精神境界,读后让学生来谈对那首诗的感想时,一个同学说“周总理充满了爱心”,而且联想到了他所看到的一些情节——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到孤儿院去照顾孤儿,一下子就把这首诗和他的生活经历结合了起来,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使我们想起了周恩来那种可以跨越种族的爱心的博大这是第一个镜头。
  再比方说,他能够把痛苦藏在心里,把微笑留给别人,我们的小朋友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周总理在理发、刮胡子的时候咳嗽了一下,结果朱师傅小心把总理的下巴刮破了,我们的学生理解为这是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微笑留给朱师傅。这个例子非常有趣,它告诉我们:在成人看来宏大、深远的情感或意义,在儿童看来可能是他生活经验中的一件小事。我们的诗人宋小明写出的周恩来把痛苦埋在心里,那是什么样的痛苦呀?这个痛苦反映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痛苦,而我们的孩子理解到的痛苦就是刮胡子刮了的那点痛苦。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我们认为,我们赋予某篇课文或某一个情节的价值或追求,在孩子看来,可能根本不是成人所想像的那个样子。所以,教育孩子,首先要真正读懂孩子,不能总是把成人的世硬塞给孩子。

  第三,我来谈一谈对王崧舟老师的印象。
  我的第一个感受,王崧舟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好,首先是因为他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他有这样的心灵,于是,他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这种氛围所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感染了我们在座的学生。所以,他的课自始至终充满情感,到课临结束时,一个堂堂男子,也涌出了激动的泪水。整节课,我都看到他的眉头紧锁着,因为他被一情绪所控制着,所感染着,所以,在听他的课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子?但如果一个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师充满激情地来到课堂上,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从自己工作的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思路。老师最大的悲剧,或者说成人的最大悲剧之一,就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工作对他的异化。
  我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就是我们的工作尽管让我们养家糊口,让我们活下去,但同时也异化我们。什么叫异化我们?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工作是分离的,或者说我们并不真心喜欢我们这份工作,我没有融进这份工作当中去。比如说,我是个语文老师,但我和我教的语文是分离的,我我教的学生是分离的,于是,你每工作一天,都在经受一次苦役,但你又不得不去做,因为尚未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就这项工作还有很多竞争,这样,人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每天所从事的工作的异化。而当人充满激情地和自己的工作融为一体的时候,首先对老师来讲,是摆脱了一种异化的状态,所以自己就活得好。因此,我们首先不要把教育工作看作是拯救学生,而要看作是拯救自己。所以,从王老充满激情的心灵当中,我感觉到,他喜欢这项工作,他爱学生,他爱语文,我看的不是王崧舟老师在讲,而是语文在说什么;换一个角度,又好像不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是王崧舟老师在说什么。在这节课中,由于他充满激情,也就把他所教的课文以及这35个孩子,都在心灵上面融为一体,这是他为什么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印象,王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他充满了教学的智慧。比方说,当孩子有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比方说,当孩子们描述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和室内的简单陈设的时候,王老师有句话:你们说说这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应该有什么?这一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孩子们一下子拉进了周总理工作场景,孩子和周总理拉近了,孩子和课文拉近了。孩子们,应该有个文件柜,还应有几张沙发,还应有个留声机以及张古典音乐的碟片,还应有走起来轻软一些的地毯等等,当孩子们描述还应有什么的时候,事实上,他们的心里就在想: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里,既是课文在呼唤着孩子的心灵,也是孩子在自内心地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于是,情感就自然展现出来了。一个问题,就让孩子们进到课文中来,这就是智慧。再比如说,到后来当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饱满的时候,王老师又放了音乐,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字,后面是这样几个字:“总理当时正在想什么呢?”一下子就让孩子和周总理融为一体,就是假如我是总理,我当时在想什么,我要它写下来。这许许多多的环节,都是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是把人和这世界融为一体,用孔子的孙子思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在西方,智慧还是什么?它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来自一个叫赫尔墨斯的神——智慧之神,他是专门在上帝和人传递信息的,是上帝的信使。到后来,在20世纪,在西方诞生了一个词,这个词叫“解释学”,解释学就是集中体现出一种智慧的表达作为一个老师,说出学生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东西,这就叫智慧,这是西方人的概念。总之,王老师体现出了一种教育智慧的力量。
  第三点,总体来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登山,就像登泰山一样,一开始是缓缓的,然后渐入佳境,到了一定程度来到中天门,再后到南天门,一览众山小。它是一种层层的递进然后层层地提高,渐入佳境,最后达到高潮,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他不是按着一个个环节,按着备课本中的那样按部就班地下来,而是像登山一样,不断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体验一种更高的境界。

  最后,这堂课王老师上得美轮美奂,但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呢?你无怎么向王老师学,你终究学不来,因为,你不是王崧舟。于是,我们就要想,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

  1.这堂课首先是从用两个字的词来概括,到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直到后来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又来替换文中的一些词。如“极其简朴”,它是这样从部分到整体,直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们不从分到整体来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从整体到整体行不行?我们一开始,首先不把这篇课文用几个词来概括它,而是整体感受这篇课文。我甚至觉得我们能不能不把宋小明的那首诗与课文分离开来,而是整体地把它读完,体会完,然后再去谈对这篇课文的想法。一开始就进入一个整体的境界,一开始就饱受一种情绪的感染。然后等我们的学生已经充分地表达了这篇课文的想法的时候,再来谈对某些词的含义理解。这样处理是不是一条思路?

  2.王老师在后来的45分钟时间里,他的语言和情感是一体的。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很多情感还没有调动起来,所以他的很多话是主持人的语言呢?还是平常我们上课的语言?一开始,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而是用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呢,还是让它自然流露?欣赏自然流露。

  3.这堂课让学生读得再多一点,体会得再多一点,然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可不可以?

  4.这堂课使我想到一个西方学者的话,就是: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一堂追求意义的课,是完全在一种情感的包围当中、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走完了这么长的时间,因此大家都不觉得累。但是,我们追求意义和提出问题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能不能把追求意义和让学生提出问题结合起来?就是说,能不能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氛围当中,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谈自己对总理的看法。当然,这种谈并不是怀疑主义态度玩世不恭地谈,而是负责任地谈,是自己动脑子去谈对问题的看法,行不行?在我看来,我们这堂课还可以把对意义的追求、情感的体验和对问题的质疑,这几者结合得更加紧密一点。

  (吴琳根据录音整理。)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19/945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