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师用书

[db:作者]  2022-02-19 00:00:00  互联网


          19 *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文重点叙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经过。具体叙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艰巨和困难;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和成功返回及其伟大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②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③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2)对词语的理解。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光彩炫目。
  
  先驱:在前面开路引导,也指引导的人。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课中,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补充、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课后,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编小报、办墙报、搞展览。
  
  2.出示课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课题字面的意思,特别要理解“圆”的意思,“圆”就是使完满、使周全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归类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
  
  3.这篇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可以简单宽泛地提示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抓住“梦”和“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默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课文不仅叙述了千年飞天梦今朝得以圆的结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这应该成为课文研读重点。研读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过程方面,千年的寻梦过程中,中国人民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探索方面,“神舟五号”的研制过程,充分表现了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5.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中国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值得全体炎黄子孙自豪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比如,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课文后面“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也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案例
  
  片段:
  
  细读文本,寻根溯源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神舟五号”能顺利升天,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请你仔细读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有感而发,写上批注。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生:我认为杨利伟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为太空飞行第一人,他对祖国忠诚的爱,对航天事业无限的执著,都令我们敬佩。
  
  师:是啊,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出示一组身穿太空服的杨利伟图片,师生共同回忆2003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师:杨利伟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个小时的太空旅行,这三句话找到了吗?
  
  生:“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师: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杨利伟的这三句话?
  
  生:我认为这三句话是杨利伟对飞船的评价,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人的赞扬。
  
  生:我认为这三句话说明“神舟五号”飞船是很安全、很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航天工作人员的水平很高。
  
  生:我从课文第5、6自然段看出,杨利伟说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对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评价,他们是默默的无名英雄。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从“一百一十多个单位”“多达三千多个”可以看出参加研制、建设、发射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之多。
  
  师:这么多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么精神?
  
  生:同心协力。
  
  生:团结合作。
  
  师:对,只有团结合作,同心协力,才能完成“神舟五号”这样大的系统工程。
  
  生:“夜以继日”这个词语仿佛让我看到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苦战情景。
  
  师:从中你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师:是啊,为了“神舟五号”,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生命。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的人……”这个句段。
  
  (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的无名英雄。你知道吗?──(出示课件)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成功的壮丽场景。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
  
  (学生朗读。)
  
  师:正是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个美丽的辉煌的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
  
  
  
  五、相关链接
  
  1.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射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2.中国为何要发展载人航天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载人航天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国防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载人航天,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载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因此,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显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载人航天,对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领域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载人航天在应用这些已有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为促进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的实现,又对这些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术成果,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向前发展。因此,载人航天,对于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是,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这些试验将不仅可以获得在地面条件下无法生产加工的新材料,还可以获得新工艺和方法。这些工艺和方法将为促进经济建设,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载人航天,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载人飞船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从太空观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探明地球的资源、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美国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里进行了146项地球观察,其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蔓延、森林火灾、积雪的覆盖融化情况等。将观察到的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可以对地质、地理、农业、生物、水文、环境污染和矿藏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3.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即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开始启动,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19/9476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