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即用文言写成的文章。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钩沉了20世纪后期50多年来的文言教学改革,把文言教学思路分成“启蒙—入门—提高”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在小学的中高学段,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任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四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可称“小古文”。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确是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之门。
“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叶圣陶语)小学“小古文”教学,应遵循其“小”的特点,启蒙的阶段目标,把握三个一点:“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揣摩一点语言”。
一、激发一点兴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利器”,当首推兴趣。
第一,营造古文氛围,激发兴趣。因“文言”与“白话”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学生对文言文有独特的敏锐性,生活中,文言并没有与孩子们绝缘,比如,“氏”字,学生已经从街边的“李氏包子店”中获得理解。《杨氏之子》课前交流,从生活入手,“老师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联系生活明白是“姓王人家的女儿”。课中让孩子试想黄君平、柳君平来了之后,运用文中相仿的句式、语言说话,意在营造学古文的语境。
第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兴趣。“难读”“难懂”造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学生不会读,教师范读、带读、教读。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铺设台阶。如:《杨氏之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理解分了四步:第一,理解生字,引导学生看注释;第二,师加动作演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第三,看注释再读文,尝试读懂;第四,抓人物,从发现“孔君平”、“孔”、“夫子”都指孔君平;“杨氏子”、“其”、“儿”、“儿”、“儿”、“君”都指杨氏之子,发现第三句的省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四个台阶,放缓学习的难度,拾级而上。
第三,引发拓展阅读,激发兴趣。《杨氏之子》从《世说新语》导入,拓充谢道韫的故事,拓展徐孺子、孔融等名士,让学生了解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故事《世说新语》中有两千多个,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引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二、读出一点韵味。古人文章妙处,全在“沉郁顿挫”,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必显,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表达的精神、气势。由此,“读”,既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策略,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线索。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读”的指导要“实”,要求要适度。《杨氏之子》的读分四个层次:音、断、意、情。
“音”,字字咬准,读准字音。《杨氏之子》的教学关注了两类字,一类是多音字“应”、“为”,一类是生字“惠”、“曰”、“禽”。
“断”,正确停顿,读出节奏。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杨氏之子》中指导了两句难句“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运用的是突破关键字的意思,根据意思断停顿。
“意”,体会文句,读出意思。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意思和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且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突破点。《杨氏之子》是一个趣味横生的小故事,理解文句的环节,指导抓住关键词,准确揣摩,或创设体验的情境,层层深入,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慧。
“情”,入情入境,读出情境。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情感蓄积到饱涨之际,引导读出韵,读出情。在深入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慧后,引导学生同桌一组,练习对话,看哪组同桌读出了“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的神态、语气。进而师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配乐诵读。
三、揣摩一点语言
“文言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教学中当警惕“废于清议”或“死于章句”的偏颇现象。
《杨氏之子》,在“文”“言”共生共融中渗透“初识文言常用字”的教学。
“禽”的造字演变,“惠”的通假用法,“孔君平”、“孔”、“夫子”等同一个人的不同称谓,谁为谁设果的省略……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扎实而不枯燥,浅白而不浅薄。
此外,《杨氏之子》分两个层次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练;通过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揣摩总分关系的语言表达方式;抓住“甚聪慧”,立足语言,从“言下之意”、“言外之意”来体会听得明,答得巧,从“未闻”体会有礼貌、委婉得体;从“应声答曰”体会接话快、反应快等都渗透了文言文的“语言”揣摩。
附:人教版五下第十课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执教:王玲湘
课前谈话: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
生:(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你们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了。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知道朋友喊我什么吗?
生:喊你的名字。
师:你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玲珑”的“玲”,“湘江”的“湘”。(指生),连上姓,我的姓名是——
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知道你把我当大朋友了。我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王家的儿女(众笑)
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还是王家的女儿?
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之”就是——
生:“之”就是“的”。
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
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
生:我是高氏之女。
(指一男生)
师:你姓什么?
生:我也姓高。
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
生:不是,是高氏之子。
师:“儿子”用“子”,你很会变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氏之子。(热烈的掌声)
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杨氏之子”,看老师板课题。(师板题)
师:“杨氏之子”指的就是——
生:杨家的孩子。
师:一起读课题。
生:(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从相互了解、介绍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杨氏之子”。
师:《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相关资料:《杨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一生读资料)
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
(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杨氏之子》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所以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这样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评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出示古代小说《世说新语》的封面,并翻页出示《杨氏之子》,原汁原味介绍文言文,直观、清晰,学生易留下深刻印象。
师:这个故事已编入我们的课本。请大家翻开书48页,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很新奇,各自朗读课文)
师:谁尝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仔细,不添一字,不漏一字。两个多音字读得准,请你当小老师。
生:为wèi 应yìnɡ
(生齐读两遍。)
师:就像他这样,字字咬准,谁再读?
(一男生读)
师:口齿清晰,生字读得很准。
(课件:生字“惠”字变红)
师:“惠”什么意思?
生:这个惠在古代,是“智慧”的“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一起看看,课文下面一共有几个注释?
生:(齐)八个。
师:这八个注释,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好帮手。
(课件:生字“曰”字变红)
师:一起读。
生:(齐)曰。
师:“曰”和什么字长得很像?
生:“日”字。
师:抬起右手,我们边比较边书空,(生抬起右手书空)又瘦又高的是——
生:“日”字。
师:又矮又胖的是——
生:“曰”字。
师:注意“曰”字中间一横不挨着“横折”。“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孔指以示儿曰,谁对谁在说?
生:是孔君平对儿说。
师:那么,这一句“孔”和“儿”后面应停顿,(出示:孔/指以示儿/曰),谁来读?
(一生读,停顿很生硬)
师:画了斜线的地方要拖个长音,读起来就有味道,谁再读?
(另一生读)
师:—齐读。
生:(齐)孔/指以示儿/曰。
(课件:生字“禽”字变红)
师:“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兽。(众笑)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课件出示“禽”的造字变化)上部是“今天”的“今”,“今”jīn、“禽”qín,记住,“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有长柄的捕鸟网,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禽”字。
师:(指刚才的学生)现在,你说”禽”指什么?
生:(不好意思地)指“鸟”。
师:“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自由练练。
(生各自练习朗读)
【评析】生字教学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各字突破。“曰”重形的比较,“禽”结合造字正音。“曰”“禽”意思的理解与准确断句结合起来。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读。
(一生读,不够流畅)
师:看着老师的手势,(边打手势边示范)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起来。
生:(和着老师的手势)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评析】乐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演奏者如何演奏,合唱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歌唱者如何演唱,此时,老师的手势就是无声的指挥,能够指引学生如何读出文言长句中的停顿和延音。
师:都说停顿时读好古文的灵魂。提起手,让我们一起和着自己的手势读一读这个小故事。
(生一齐举起右手食指,跟着老师边画停顿边读)
师:这就是读古文的味道。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读的时候,把这个小故事读到脸上,读到手上,它的意思真能自现,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还没读你们就相信了。(众笑)合上书,看着我。我读完后明白这个小故事内容的,用掌声对自己表示祝贺。
(师加动作、表情演读,如读到“甚聪慧”竖拇指,读到“诣其父”做拜见的动作……)
(师读完,生热烈的掌声)
【评析】如果说前面的手势语指引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此处的态势语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呈现古文内容,帮助学生消除现代文与文言的隔阂,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
再读,抓人物,感知大意
师:掌声说明了大体明白了故事内容,要准确理解,我们还得借助注释再读一读课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生轻声细读)
师:有问题吗?
生:“孔指以示儿曰”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是有点儿难。“指”后面省略了“杨梅”,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生:我不明白“夫子”是什么意思?
师:(课件出示:“孔君平”、“孔”、“夫子”变蓝)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这都是指同一个人。
师:第一次称——
生:孔君平。
师:第二次简称——
生:孔。
师:第三次称——
生:夫子。
师:文中的夫子指孔君平。知道怎样的人称夫子吗?
生: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
师:(指坐在后面的原语文老师)你们的语文老师可以称夫子吗?
生:不可以,她是女的。
师:你补充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男性。孔子可以称为——
生:孔夫子。
师:孟子称为——
生:孟夫子。
师:孔君平也称为——
生:孔夫子。
师:(出示:“杨氏子”、“其”、“儿”、“儿”、“儿”、“君”变红)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
生:指的都是杨氏子。
师:第二句中,“诣”和“乃”下面有注释。“其”是什么意思?
生:他的。
师:于是把他的儿子喊出来。他的儿子是谁?
生:杨氏子。
师:第三句,没有人物,为设果,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
(出示填空:()为()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这里省略了“杨氏子”和“孔君平”。你们看,在古文中,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用词,甚至能省则省,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十分简洁。
【评析】小古文五十五个字中,七个字有注释,十三个字表示杨氏子或孔君平的称谓,第三句中省略了“杨氏之子”和“孔君平”。抓住人物称谓,也就抓住了十三个字,抓住了古文不同用词、能省则省的语言特点。“抓人物,梳大意”是一个贴着文本的精巧设计。
师:现在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同桌先练一练,说一说。
(指五名,每人一句,接讲故事)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课文用55个字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丰。理解了故事,咱们合上音乐的节拍一起读,我读第1句,你们读后面4句。
三读,品对话,感悟聪惠
师:知道为什么我读第一句,你们读后四句吗?
生:第一句是总的概括了杨氏之子的特点,后面四句写了一个小故事。
师:第一句总起,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这叫总分的写法。杨氏之子的特点是什么?谁用第一句中的词语来概括?
生:甚聪惠。
(师板书:甚聪惠)
师:课文中用这个“惠”来表示智慧的“慧”,现在写聪慧不能这样写。(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比较平淡)
师:师:“甚”是什么意思?
生:很。
师:不是一般的聪明,谁再读?
(一生又读,强调了“甚”字)
师:一起读。
(生齐读)
【评析】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语言的丛林里穿行,古文也不例外。小古文写什么?把一篇课文读成一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古文怎么写?把一篇古文读成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梳理能力。
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呢,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下来。
(生边读边圈画)
师:我们一块交流。
生:我觉得从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应声答的是孔君平的话,“此是君家果”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是浙江绍兴人,官至廷尉,掌管天下邢狱,相当于全国司法部长。不一般的身份,这玩笑开得也很有水平。这是你家的水果,这句话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生:杨梅和你同姓,你们是一家。
师:这叫“听得明”。孔君平用“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杨氏子用什么和什么来回答他呢?
生:用孔雀和孔姓的联系来回敬。
师:用一句俗语,叫以其人之道——
生:还治其人之身。
师: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么答?
生:未闻黄花是夫子家花。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甚聪慧,学了“禽”,立刻能用。如果来的是柳君平呢?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都能听得明、答得巧,这杨氏之子不是一般的聪慧,是(指板书)——
生:甚聪惠。
师:再读读杨氏子的回答,你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呢?
生:我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
师:什么叫应声答?
生:马上答。
生:立刻答。
师:那好,我是孔君平。(走到一生前)杨氏子,此是君家果。
生:(愣了一会儿,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这不叫应声答。(走到另一生前)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指着师)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指着生)杨氏子随声而答,这就叫——生:应声答。
师:现在我是孔君平,大家都是杨氏子,注意听孔君平强调的是什么。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分别强调君、果,生分别强调夫子、禽)
师:反应快、出语快,这就叫——
生:应声答。
师:一个应声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杨氏子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创设情境体会“应声答”的两方面:出语快、反应快,学生历经体验,对“应声答”把玩到位。
师:继续交流,你还从什么词语感受到甚聪惠呢?
生:未闻。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杨氏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拐个弯说话呢?
生:这样说显得有礼貌。
师:你从说话人的角度来感受。
生:这样说,听的人觉得很舒服。
师:你换了一个角度,从听话人的感受来体会。这杨氏子多会说话呀,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了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此儿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甚聪惠”,从“未闻”、“应声答”、“听得明答得巧”三方面反复体会、揣摩、品味,关注语言,落脚语言。教学结构形成复沓的美感。
师: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同桌一组,练一练对话,看哪组同桌读出了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
(生分组练习)
师:哪一组来读?
(一组男生加动作、神态演读,惟妙惟肖,赢得热烈的掌声)
师:一起加动作、神态读。
(全班一起读,气氛热烈)
师:听得明、答得巧、反应快、出语快、委婉得体,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还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那我们就定格在精彩的语言中,再现杨氏之子的聪惠形象,能背的一起背一背。
(配乐诵读)
拓读,听故事,引向阅读
师:同学们,出语不凡的孩子在《世说新语》里不止杨氏之子,有一个故事《咏雪》,讲的是谢道韫的故事,请大家闭上眼,边听边在脑海中再现故事的情景。
(师讲故事: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道韫的叔叔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孩子们谈论诗文。忽然间,天空中的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谢安就问孩子们:“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像把盐撒在空中.”这时,谢道韫说——)
(出示:曰:“未若---------------------------。”)
师:“未闻”和“未若”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未闻”是没有听说,“未若”就是不如比作。
师:不如比作什么呢?
生:不如比作棉花飘。
生:不如比作鹅毛。
(出示: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这个故事,也是用简简单单的语言,来表现谢道韫的——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语言”表现人物“甚聪慧”这条线,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道韫的故事。
师:同学们,《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早慧孩子的故事,比如,让梨的孔融,比如南昌有个孺子亭,是纪念徐孺子的。这些孩子长大了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士,《世说新语》就是写上层名士的逸闻言谈的,这样的故事有2000多个。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之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语言。所以,鲁迅对《世说新语》这样评价,读——
(出示:名士底教科书。)
(生齐读)
师:“底”就是“的”,这本小说聚集着上层社会的人生百态。如果你有兴趣,课后翻阅——《世说新语》(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音乐),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相信你能看得懂,也会喜欢。
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