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之研究

[db:作者]  2022-02-19 00:00:00  零零社区


  一、对传统课堂结构模式的分析
    首先看一个课例: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了解通过一件事的具体记叙来表达中心的写法。掌握“履、勋、滥、尔、殉、锁、凑、眷、赴、瞬、裹、黯”等12个字。
   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初步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感情教育: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及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疏通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
  3.讲解课文,一问一答(提出问题,然后你说我说。)
  问题示例(没有明确的主题,字词,标点,句意,语法等。如:
  (1)分别用一句简明的话归纳从朝鲜发来的三封电报的主要内容。(2)接到这三封电报后,毛泽东的心情无比悲痛。画出他悲痛心情的语句,说说这同课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3)在悲痛的同时,毛泽东还想到了什么?说说这同课文的中心又有什么关系。
  4.再朗读课文。做作业本上的练习。(课外补充练习)
  再看作业本上的作业:
  1.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2.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3.对这篇课文记叙的中心事件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4.阅读下面这封电报,然后按要求解答问题(对文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这封电报包含着两层意思,请用竖线在文中标明,并归纳这两层意思。)
  5.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解答问题。(这篇短文着重记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归纳;短文赞颂了毛泽东怎样的高尚品德?下面回答正确的一项是;找出文中两处直接点明中心的人物语言。)
  先我们看问题一关于三封电报的内容,“分别用一句话归纳”,第一封电报如果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么对于第二、三封电报课文原文本来就只有一句话:
  “主席,”秘书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要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明显可以看出问题设计是不严密的,也是缺乏思维深度的。
  再看:课后练习一:
  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的消息后的心情和所作出的决定,歌颂了_____________。
  (1)毛泽东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2)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
  (3)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的胸怀。
  这不仅让学生丧失了概括文章基本意思的技能,也让学生丧失自己独特的体验,供选择的答案本身就存在着互为包容的矛盾。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字,词,句,拼音,标点,层次,段意,都独立于对整个篇章的整体把握之外,没有有价值的中心问题,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构不成对学生能力的挑战,课堂结构的质性不稳定,这样的结构就不具备功能生成意义。具备功能生成意义的课堂问题必须要有质的内在性和质的规定性。造成课堂无序,混乱,涣散。整堂课按时间下来,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执行下来,教师的中心地位致使学生难以进行学习和思考。再作进一步思考,由于讲的问题太多,造成课堂环节过多,课堂环节过多,就意味着问题的简单无效,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讨论以及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说,整堂课用于学生读,背,记,思考,写,说,论的总计时间有多少?而往往大部分时间是听和作些简单的思考,以及记下教师的答案,课后背,以应付考试。整堂课作线性的流动,表面热闹的课堂预示着一种可怕的倾向。归纳为四点:教学目标的分离与割裂造成课堂结构的无序和涣散;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化造成课堂结构的静止和线性;教学步骤的教师中心倾向影响课堂结构的功能性生成;低层次知识还原性的教学评价造成了尸体解剖式的课堂结构方式。

  二、课堂结构的提出
  时间结构:是指课堂体系时间节奏的构成形式。
  时间结构的多重性和全息性:由于课堂体系内部总是包含着低层次单位集合,这些低层次集合本身又依賴于高层体系。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从课堂来说,三分钟就是三分钟,而四十个学生对这三分钟来说就具有120分钟。教师朗读一篇课文化了五分钟,对全班同学来说就是200分钟。这是时间的多重性所决定的。而在学生听教师朗读的5分钟里,每个个体是没有秩序的,但是所有的没有秩序的时间所依存的是高一层次的时间,即朗读的总过程,或者是整堂课。课堂体系的时间结构,它既有本身的时间结构体系,又包含着低层次单位的时间因素,同时又依存于高一层次体系的背景时间。地球: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时间节奏。九大行星:各自的时间节奏。太阳:相对于太阳来说,九大行星的时间结构是没有秩序的,而相对于地球和其他行星则是有均匀性的,太阳就是行星的背景时间,具有普适的意义。时间结构的多重性:要求课堂的互动性加强,课堂的形式要变化。使多重性有利的发挥。时间结构的全息性:有机体的发育过程是其种系进化主要阶段迅速而简略的重演。内部时间并不忘记过去,过去“只是越来越紧地被压缩和积淀在体系中,它使内部时间具有重叠、映射等拓朴等性,而拓朴正与分维有关。我们能由现在推测一个人的过去,正因人以某种分形的结构方式,保留了以往经历的历时全息。”课堂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用了5分钟来解决,但这五分钟钟又包含了他所有的过去时间,在过去时间所学到用的知识经验。能由现在推测过去。

  三、课堂结构的一般范式
  1.生活化导入:技能性;主题性;情境性
  2.整体呈现问题:技能性问题;主题性问题;体验性问题
  3.问题解决及修正: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与交流;典型答案与思路;修正补充
  4.主题阅读(练习):主题材料阅读;技能性变式练习
  5.实践性作业:主题阅读、主题活动、主题写作

  四、课堂结构变革的一般思路
  (一)策略性设计(文本的主题理解角度定位教学目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设计如下:
  生活化导入:讲故事(寓言),概括题目,提炼寓意。
  整体呈现问题: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话概括。
  2.这件事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文中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3.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怀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体会。
  4.开头四段合在一起行吗?表达效果如何?
  问题解决:独立思考,书面完成1、2题。小组讨论,教师发现典型问题,全班交流,再由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谈前后的比较情况。
  主题阅读(练习):
  1.阅读下列记叙性语段,概括主要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列议论性语段,用“通过哪几个方面的的论述,阐明了什么道理”的句式回答。
  实践性作业:课外搜集(采访)几种对毛泽东的看法。
  (二)主题性设计(从文本材料类性选择),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通过阅读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的文章,感受生死情,引导生命意识的生成。可以从材料类性去考虑,如朝鲜战争、南京大屠杀、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死亡:战争而死;地震而死;煤洞蹋陷;生病而死;救人而死;无辜被害;犯罪而死;自杀而死等。隐士;老舍,海明威,海子,三毛,张国荣,某些崇拜者跳楼等不同的人的死。从不同角度的文章阅读,让我们了解死亡,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不同的类中的一点可以成为选择材料的切入点。设计如下:
  生活化导入:关于生活中的死亡的话题(影像播放,报纸摘要)
  整体呈现问题:
  1.毛岸英在朝鲜战争中是怎么牺牲的?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2.毛泽东得知后,心情怎样?从文中找出描写他悲痛心情的语句,默读体会。
  3.对儿子的遗体是留在朝鲜,还是运回国,毛泽东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世界?
  4.请对毛泽东的选择作出你的评价。
  5.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对毛岸英的牺牲和毛泽东对待亲人死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问题解决:独立完成,书面完成2、3两题,且用一段完整的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学生修正答案与感受。
  主题阅读:例:三毛的作品;《知音》杂志上的文章;高兰《哭亡女苏菲》;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日记》等。
  实践性作业:摘录写人悲痛的语句,感受死亡之痛。有这样不幸生活经历的同学写篇怀念文章
  (三)情境(背景)性设计:以《乡愁》和《紫藤萝瀑布》为例
  (1)《乡愁》
  情境性导入:播放叙事散文诗,创设情景。
  整体呈现问题:听,感悟,默读;思考:为什么用这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而不用其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材料。材料包括:关于余光中和乡愁;关于诗歌鉴赏的思路介绍文章;同题诗阅读。
  问题解决: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主题阅读(练习):诵读诗歌,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写诗句,并进行交流。
  实践性作业:课外读同题诗,创作完整的诗歌。
  (2)《紫藤萝瀑布》
  如其中对一段的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謎、手足情的。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可以以作者在《哭小弟》中的一段作为情境性设计:“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我长小弟三岁。我从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辛,也知道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之劳累,还可以想象每一点工作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是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设计如下:
  生活化导入:物可以寄情(生活中的象征:玫瑰,白花,白旗,松柏。)
  整体呈现问题:
  1.紫藤萝(物)长得怎样的?作者描写的物具有生命的活力。用了哪些关键词,哪些语句,是怎样描绘出来的?它的命运呢?
  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想到什么,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对生命的赞美。“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情感的命运呢?生活与历史给予了痛苦,和花一样。
  3.作者作为抒情的主体,写物之中就蕴含着情感的,再看作者的描写。思考:为什么要把“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问题解决:朗读,体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讲解;修正反思。
  主题阅读和实践性作业:象征类题材的文章如《阳光地带》《母亲河》《礁石》;象征类的知识短文。实践性作业:找到一种植物,模仿写作。或者写对松”“竹”“梅”“兰”“莲”“柳”等之研究论文。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20/9549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