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让学生提问,有个学生这样问:课文写老班长他们将要走出草地时说“挨了一天又一天”,把“挨”换成“过”行不行?这位老师反问道:“你说行不行?”学生看了看老师,略一思考便答道:行。因为挨了一天又一天就是过了一天又一天的意思。老师微微一笑,又启发道:你每天在学校里学习、锻炼,说你挨了一天又一天,行不行?这个同学笑了,全班同学也笑了,都摇摇头说不行。这位老师马上又追问:为什么不行?这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一位同学说:“挨”了一天又一天,好像学校生活多么艰难一样。这位老师点点头说:对。“挨”和“过”在这个句子里都是“过去”的意思,但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挨”有表示艰难的意思。经过思考后,又有学生提出:那么把“挨”换成“熬”行不行?这位老师又让学生思考:仍然有学生认为可以,因为它们都有艰难的意思。这位老师没有马上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说法,又启发道:如果把课文改成老班长他们在草地上“熬”了一天又一天,行吗?学生这时讨论得很热烈,经过比较以后说不行。因为这样说,好像老班长他们很苦恼,很不情愿似的。这时这位老师才做总结:虽然“挨”和“熬”都含有“难”的意思,但“熬”在这里又表示有一种思想情绪。所以课文用“挨”字是很准确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练字的功夫。
【分析】
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方法。但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是让学生提问,老师作答,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因为是公开课,怕耽误时间,只是走走过场,提了问,老师直接进行灌输性的讲解。而这位老师却让学生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思考,进行比较鉴别,最后由学生自己认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较之灌输性的讲解,效果肯定不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这位教师在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享受创造性的快乐。阅读教学一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则可以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