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是京版实验教材第9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属于叙事性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我”带着为丈夫买的拐杖乘车,被一位小姑娘误以为是腿脚不便的人受到一路关照,“我”最后提前三站下车并在再次上车时高举拐杖的故事。
一、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围绕拐杖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并想一想这些事情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结合大家的发言,对这几件事情进行梳理,也就是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出“刚上汽车”、“汽车靠站后再次启动”、“汽车到站了”、“车子来了”几个时间段围绕拐杖所发生的事情。
能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获得感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借助想象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层层深入理解人物表现、感悟人与人互相关爱的真情。并结合课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方法,感知文章写作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一)刚上汽车时
引导学生画出描写小姑娘的言行的语句及“我”的所做所想,并思考:从这个自然段对小姑娘言行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汽车靠站后再次启动
小姑娘的好意被“我”拒绝后,她对我是否不予理睬了呢?让学生画出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的词句以及“我”的感受,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结合:这时,有一只手扶住了我,还是刚才那位要让座的小姑娘。“小心!”她一脸惊恐地叫出声来。特别是从“还是、一脸惊恐”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当被“我”拒绝后,小姑娘仍然关注着,我这个所谓的腿脚不便的人,从而体会出小姑娘淳朴、善良、关爱他人的好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第2至6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结合当时的情境深入体会小姑娘是一个关爱他人、执著、毫无私心杂念的人。另外,引导学生围绕“我”的心理变化的内容深入阅读从而体会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疑惑——恍然大悟——不安。
(三)汽车到站了
让学生从中找到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她细心地搀扶着我下车,在车门关闭前的一刹那才匆匆地回到车上。通过抓重点词“细心”、“匆匆”深入体会小姑娘帮人帮到底的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在深入阅读时学习抓重点词语体会情感、以及鉴赏语言的能力。
(四)车子来了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此段,并且谈出自己的体会。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汽车刚到站时“我”是怎样走出车门的?现在“我”又是怎样上车的?两两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内心活动,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从而把教学引向深入。
三、读写结合,深化主旨
结合课后题目:为什么“我”先是“一拐一拐”地走出车门,后来又“把拐杖提得高高的”,快速上了下一趟车?就自己的所想、所感写一段话。借助此题目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深入思考,也因此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引导学生体会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使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悟中提高到对身边人或事的思考。
四、结合课文,学习写法
1、课题的选择
“拐杖”贯穿课文的始终,由拐杖引起的误会,展现小姑娘的爱心,以及“我”对于小姑娘爱心的呵护,
2、立意新颖
在公交车上给他人让座的写作材料再普通不过了,而本文的独特之处在哪儿,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学生在写作时的选材以及布局谋篇方面有所启发,为他们习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这堂课上,我尽量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读书与思考、批注紧密结合,通过抓细节,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并激发出学生朗读的热情,让学生读出情,使得课文情节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进而体会人物心理,在品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以及体会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