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评《看不见的爱》

[db:作者]  2022-02-21 00:00:00  零零社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两条:一是听老师讲解而懂;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而懂。从读懂和听懂来看,读懂优于听懂。

  在乔燕老师的这堂《看不见的爱》一课中,老师并不急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悟,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身处于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朗读听读时寻找答案,在思考讨论中寻找答案。

  在教学中,乔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走进母亲的心灵,体会她对儿子这份看不见的爱。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妈妈对盲童说的三句话,再指名个别读,接着请学生来点评读得怎么样,由学生来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旁边稍加提示。这样,其他学生也就体会到了妈妈对盲童的这份看不见的爱了。乔老师还示范朗读了一句****话,“谢谢!不用……他看不见。”通过让学生听听老师的朗读与同学朗读之间的差别,体会中间一个小小停顿的用意,进一步体会妈妈对盲童的爱是深藏在心里的。

  本课通过讲述了一位母亲陪失明的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然而,文中体现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爱是隐性的,学生的理解体验也是不同的,学生却很难体会到。因此,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两条线——神态和动作,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达的内涵,仔细品读,并反复朗读,教学中透出浓浓的情感。课堂上通过细读、细品,让学生对文章的品味深深地扎根于教材之中,既把握了教材的主旨,又使情感得到升华,一举两得。

  其次,老师运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指导来引导体悟母亲对男孩那股激情涌动的不同寻常的爱。教师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台阶,从自由读,学生读,到师生分角色读,让学生在生在感性层面上理解句子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母亲的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传递给孩子一种爱的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种充满信心的期待。

  乔老师执教的《看不见的爱》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从哪里来呢?一是教师的引导,二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力(通过教师的每一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从懵懂到恍然大悟)。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乔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她重视读的训练,以读求悟,读中显悟,课堂上读书朗朗,情意浓浓;令吾辈听众身临其境,感触颇深。

  这是一篇内容感人的文章,通过讲述了“我”目睹一位母亲陪伴失明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强调了母爱的力量。老师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打动学生,抓住课文中对母亲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反复研读,使教学取得了成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份不同寻常的爱。如:通过组织学生对“安详”、“微笑”等词语理解以及一次次的品读,使学生的情感沿着这些词语铺设的心路一步步走进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这真是一堂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文课。

  乔燕老师教学语言生动感人,教态亲切自然,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乔燕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母亲对孩子的爱,先让学生找出母亲在陪伴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找出语言“别的孩子都这么玩”,“我告诉他总会打中”,“关键是做了没有”;神态:微笑、安详;动作:捡、递;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的,请用她始终……始终……说一说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的,请用她始终……始终……说一说。

  她始终微笑着,始终安详地为他递上石子。
  她始终微笑着,始终没有烦躁。
  她始终没有放弃,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打中瓶子。
  他始终为孩子递上石子,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做好每件事。
  她始终鼓励孩子不要泄气,她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肯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帮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理解文本主题。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22/989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