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靳家彦教学实录——《跳水》

[db:作者]  2022-02-21 00:00:00  互联网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刚刚见面就要上课,彼此都不熟悉,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靳。哪能个靳呢?一个革命的革字,一个一斤二斤的斤,这个字念什么呢?念靳(jìn)。你们怎么称呼我呢?
  生:靳老师。
  师:欢迎我上课吗?
  生:欢迎。
  师:怎么表示?
  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告诉我,举手。
  生:我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师:真好!我看到你们非常高兴,但是咱们不熟悉,就要上课,怎么办?我们先做一个很小很小的游戏,我们彼此就熟悉了。做个什么游戏呢?我说一句话,如果你觉得对就拍三下掌,嘴里不说,光拍三下掌,会拍吗?
  生:会。
  师:练习一下,我说拍掌,大家就拍。
  生:(练习拍掌三下)
  师:再拍得整齐一些,响亮一些。
  生:(拍掌)
  师:如果我说得不对,请你举手给老师纠正。怎么举手?这样举(示范),举手!
  生:(举手)
  师:放下。这一次要举得又快又齐,好象一排小树“刷”地长起来了。我来看谁长得最快,举手!
  生:(举手)
  师:放下,真好!
  师:我这句话很短,我说完你们立即决定是拍掌还是举手,注意听。
  师: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好!反应再快一点。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你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生:(拍掌三)
  师:你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师:我也很喜欢你们。
  生:(拍掌三)
  师:我是你们的班主任。
  生:(拍掌,笑声)
  师:噢!这么多同学欢迎我做你们的班主任呀。这句话对吗?你说,大声说。
  生:这句话不对。你是我人暂时的班主任。
  师:暂时也不是斑主任啊,暂时给你们上课。你们把这句话说出来。
  生:靳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跳水”一课,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班主任是辛老师。
  师:很好!大家的反应非常快,再来一遍,看你们反应快不快。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好!反应再快一点。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你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生:(拍掌三)
  师:你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师:我也很喜欢你们。
  生:(拍掌三)
  师:我们今天讲“跳海”。
  生:(拍掌,笑声)
  师:你说,又错了,哪错了?
  生:应该是“跳水”。
  师:大家说!
  生:(齐生)“跳水”。
  二、诱导预读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我们一起读课题,读吧!
  生:跳水。
  师: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那么,看到“跳水”这个题目应该抓住哪个字来想?
  生:跳。
  师:说完整的话。
  生:我们看到“跳水”这个课题,应该抓住“跳”这个字来想。(师在“跳”字下加点)
  师:应该怎样想呢?第一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学会思考。
  生:谁跳水?
  师:接下来想什么?
  生:“跳水”这一课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想得不错!还应该想什么呢?
  生:怎么跳?
  师:还不忙,在想怎么跳水以前还应该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你说。
  生:他为什么跳水?
  师:想得好。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往下想,还应该想什么了?
  生:跳水的结果怎样呢?
  师:跳下去是淹死了还是得救了,结果是什么?还应该想什么?
  生:还应该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水?
  师:还应该想什么?最后一位男同学。
  生:跳水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同学提过的问题就不要重复了。我来告诉大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刚才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进一步想一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文章,在写作上学习什么呢?这就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大体思路,也是同学们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教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把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起,我们大家一定能学得很好。你们相信吗?
  (诱导预读,理解文章思路,教给学生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师:把书打开。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请举手告诉我,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
  生:猴子为什么要取笑孩子?
  生: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为什么跳水,不用梯子或别的办法?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师:我再追问一下,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
  生:(抢答)会。不会。
  师;也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究竟根据什么说会,或不会,以后研究课文时再重点研究。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
  生: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
  师: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孩子上第一要横木时不救他呢?
  师:还有同学在举手,非常好!这些问题,我们随着读课文都要加以解决,弄清楚。一定要在读课文时扎扎实实地弄懂。清楚吗?
  生:清楚。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读书的主观能动性。)
  师: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
  生:老师。
  师:现在我明确答复你们,这些问题我一个不给解决。那么谁来解决呢?
  生:自己。
  三、引导细读
  师: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节。在他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一自然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另一个是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生: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读得不错。有几个这陕舌间和翘舌间区分不清,教师将在后边加以指导。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定段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
  生:水手和猴子之间的事情。(板书:水手——猴子)
  师:与了什么事情?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取?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让人家不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地理解词语。)
  生:有。
  师:具体怎么取乐我就不问了。你们生活中一定有取乐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过限度就要吵嘴了。水手取乐猴子,猴子表现非常不好,书上有一个词写了出来,它是什么?
  生:放肆。(让一学生在黑板上写“放肆”)
  师:你先站在这里。她写得好不好?比较好。我问一问,她写得笔顺对不对?
  生:放肆的“肆”第二笔不对,笔顺颠倒了。
  师:你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谢谢你。
  生:不用谢。
  师:这就叫礼貌,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看老师写“肆“这个字,怎么念?
  生:肆(sì)。
  师:读词。
  生:放肆。
  师:如果今天不留作业,明天默写“放肆”这个词,会不会?会的举手。
  生:(齐举手)
  师:课堂上学会了,何必回家默写十几遍呢?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要学会了。
  师:“放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不顾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
  生:任性,没有控制自己而拘束。
  师:这个词同学是查字典得来的,但没有理解。查字典是个好办法,但还要回到课文里才能真正理解。看课文哪句话写了它放肆?
  生:第四句……最后一句。
  师:给他时间,谁帮他一下?你说。
  生:第三句。
  师:大家读。
  生:“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
  师:这就是猴子的放肆。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非常感谢。
  生:不客气。
  师:你说得更好。查了字典,又回到课文里,对这个词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大家清楚了吗?
  (教会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注意进行礼貌教育。)
  生:清楚了。
  师: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生:第四句。
  师:(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不好讲,谁能换另外一个词,还不改变原意。你说。
  生:所以。
  师:好!请坐。你说。
  生;因此。
  师:好!你说。
  生:然而。
  师:行吗?你读一读。不行,再思考。我提示大家一下,先写一横再写一横,再竖钩。你说!
  生:于是。
  师:能换成一个字吗?
  生:就。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还能换吗?
  生:便。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真好,我们换了五个词,所以、因此、于是、就、便。我们通过换词,就知道这个句子,它是由于前边的这个情况,才有后边的结果,“显然”说的是上一句,“更加”说的是下一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读一个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这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联系。所以,读书时不要只读一个句子,而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请同学们说。
  生:关系。
  师:学到这儿我们归纳一下,理解词有很多种方法。理解“取乐”是结合你们的生活,理解“放肆”是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通过换词,理解“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还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
  生: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了读书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一段中我们学了一个生字是——
  生:肆。
  师:学一个生词是——
  生:放肆。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强化巩固作用。)
  师:现在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自然段,能读多快读多快,越快越好,我给你们计时。开始!
  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好极了。大家用了二十秒左右。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报刊杂志数量很大,不但要像第一段那样逐词分析,还要很快的读,抓位它的大意。我们知道,台北师专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一分钟读两千字,像“跳水”这样的课文能读三课,所以我们要求同学们读书时,不但要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大家是不是读懂了?
  生:读懂了。
  师:现在看第二段猴子把玩笑开到谁的身上了?
  生:孩子。(板书:孩子)
  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在猴子和孩子之间加个什么字?
  生:逗。(师板书:逗)
  师:合起来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猴子逗孩子。
  师:第三自然段写出什么?孩子怎么猴子?
  生:孩子追猴子。(板书:追)
  师:所以这一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写了孩子追猴子。合起来就是这一部分的——
  生:段意。
  师:上一段用的是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这一部分用的是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压缩后合并起来,也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写猴子怎样逗孩子,用了一系列什么?
  生:动作。
  师:请把一系列动作划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这样读:“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头上”的“戴”,就这样读。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横木上”的“坐”,“用牙齿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气”的“逗”,还用“冲着他做鬼脸”的“做”……
  师:他说的全不全,还有吗?
  生:还有“喊”。
  师:对吗?老师让找的是猴子逗孩子的词,喊是孩子的动作,对吗?
  生:不对。
  师:谁错了?
  生:我错了。
  师:从明白老师问话的角度看,你错的还很有价值,应该受到表扬。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师:你们理解吗?
  生:理解了。
  师:不一定,究竟猴子怎么逗孩子,你们还没看见。读书一定要读到像你们亲眼看见了一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为帮助你们理解,我放一段录像。我们天津紧靠渤海湾,我租了一般外国轮船,让一个外国小孩当船长的儿子,让外国人当水手,从动物园借了一只大猴子,拍了猴子怎么逗孩子的经过,想看不想看?
  (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生:想看。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我做一下准备工作,眼前有一张大屏幕。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我没放录像看见什么了?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想像。
  生: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师:大家读“……不一会儿……”
  生:(读)
  师: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
  生:夺帽子。
  师:帽子就这么值钱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挽回面子,自尊心。
  师:理解得非常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想像。
  师:光想像行吗?你说。
  生:反复地读课文。
  师:非常宝贵的经验,理解课文不仅要想像,还要反复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两个学习方法要总结:第一,概括一段的意思除了抓中心句外,还可把两层的意思合并起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读书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像。
  (对学习方法及时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师:同学们现在跳过第四节,请读第五节。
  生: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孩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子。
  师:这一节作者讲几个要点?
  生:走上横木,全都吓呆了。(板书:走上,吓呆)
  师:这一节课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生起来)请坐。

                  第二课时

  师:刚才我们讲了,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地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怎么了?
  生:全都吓呆了。
  师:哪一节写了孩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可以翻开书看。
  生:上一节。
  师:哪一段分析了人们吓呆了的原因?
  生:下一节。
  师:请同学们看,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什么原因走上了最高横木,上一段说了原因;人们为什么吓呆子,下一段说了原因。这就告诉我们,读书不但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什么?
  生: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不时地围绕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提示、指导,促使这种学习方法尽快转化为能力。)
  师: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都弄懂了,就弄清了这篇文章的前后联系。我们大家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研究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请同学读,你们想想该读第几自然段。你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方法。
  师:孩子看见猴子在撕他的帽子,就吓唬它,猴子也不怕。(板书:吓唬)猴子龇着牙朝他做怪样,这个“龇”是个生字,学过吗?
  生:没有。(板书:龇)
  师:这个龇左边是牙齿的“齿”,右边是个“此”,这个字读什么啊?
  生:龇(ZI)。
  师:孩子非常气愤,丢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请你告诉我,孩子这时候有没有可能掉下来摔死?
  生:有。
  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地非要夺回帽子呢?为什么?
  生:要挽回面子。
  生:要挽回名誉。
  师:不太准确,名誉还没遭到侵犯。是否用维护自尊心就准确了?他要维护自尊心而采取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办法,好吗:
  生:不好。
  师:他已经什么都不顾了,把帽子拿回来就达到目的了。可是这样做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危险,是什么呢?也就是人们吓呆了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分析了原因,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师:(出示小黑板: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大家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作者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生:失足,不失足。
  师: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第一方面只要孩子失足,就会跌在甲板上摔个粉碎,用一个成语来说是——
  生:粉身碎骨。
  师:第二方面不失足,书上用了一对关联词语——
  生:即使……也……。
  师: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时间长了还要掉下来。在这时候有人大叫一声,看书上怎么写的。
  生: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一声,孩子往下一望脚底下摇晃起来。孩子醒悟过来。(第七节原文是: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他这时醒悟过来,请你注意这个“悟”字,“”旁,一个语文的语的半边,“悟”当什么讲?(板书:悟)
  生:当明白讲。
  师:明白,那么醒是什么意思?
  生:清醒。
  师:醒是清醒,悟是明白,合起来就是清醒明白。我们又学习了一种解词方法,就是把两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个词的意思。醒悟过来了,脚底发抖,一眨眼就要掉焉。不要忘了,他在甲板的桅杆的最高一根横木上,并且放开了绳索。掉下来的后果呢?
  生:摔死。
  四、指导议读
  师:当你读书预习时,读到这里你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你想救他吗?
  生:想。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可不能等啊,就像你看见孩子要掉下来一样,我一说你马上想法子,哪怕这法了不成功也得快。告诉我,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生:找梯子把他接下来。我先上去,然后把他接下来。
  师:你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问你梯子在哪儿呢?就算有梯子,你得把梯子竖起来,这时候孩子掉下来,这法子行吗?
  生:不行。
  师:再想别的法子,快想,容不得等。你说!
  生:找海绵垫,铺上被褥。
  生:用手接住。
  生:叫直升飞机。
  生:让水手上去。
  师:时间来不及。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不行,最后船长出现了,大家读第八节。
  生: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枝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咸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扎就跳了下来。
  师:你最佩服谁?
  生:船长。
  师:佩服他什么?
  生:机智、沉着。
  生:临危不惧。
  师:你站起来,研究研究。谁临危了?
  生:儿子。
  师:谁不惧?
  生:船长。
  师:他儿子有危险他不害怕,换一个词。
  生:沉着。
  生:(抢答)果断、冷静、沉着、镇定、急中生智、机智……
  生:勇敢。
  师:哪儿表现勇敢了?
  生:拿枪打他儿子。(笑声)
  师:你们常常是一说机智,就是勇敢。应该是有勇敢就说勇敢,没有就不说。说临危不惧倒可换一个词,什么词?
  (教育学生用词造句要联系实际,不能信口开河。)
  生:遇事不慌,遇事沉着。
  师: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乱,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歌颂了船长这种精神。
  师:刚才有同学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样,开枪打死孩子。(笑声)
  师:你起立,你回家问问你爸爸,如果你遇到危险,你爸爸是千方百计救你呢,还是提前结束你的生命?
  生:会开枪吓唬孩子。
  生:不肯开枪,是因为打死孩子就绝了后代。(笑声)
  师:顺着你的话推理,船长不开枪是因为是他的亲儿子;如果不是他的亲儿子,船长就会——
  生:开枪。
  师:那也不会。你这个道理站不住脚。到底开枪呀,还是不开,你说。
  生:不开,因为开枪是吓唬他,而不是真打他,是逼他。
  师:是往哪儿逼他?
  生:往海里。
  师:往活路还是死路上逼?
  生:活路。
  师:因此不会开枪把他打死,更不会提前开枪把他打死。我们看课文上哪一段写了父亲不会开枪的。他就是要救自己的孩子。同学看“跳到水里,跳到水里……”那一段。
  生:(齐读这一段)
  师:父亲喊“三”没有?
  生:刚喊出“三”。
  师:刚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开枪,还喊“三”吗?
  生:不喊。
  师:“一、二”,不跳,“砰”,对不对?喊“一”孩子紧张,以为要开枪了,喊“二”更紧张了,以为马上要开枪了,喊“三”孩子以为开枪了,就不顾一切地往下跳。父亲瞄准的目的是什么?
  生:吓唬。
  师:看这个“瞄”字,目字旁,一个苗字。这个生字会写吗?
  生:会。
  师:瞄准他,你不跳我就开枪了。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师:他就是要救他,看最后他救没救得自己的孩子?
  生:救了。
  (通过指导议读,挖掘了文章的中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读最后一段。
  生:孩子的身子像一颗炮弹似的扑通一声落在大海里。波浪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淹没,已经有20个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甲板上。过了几分钟,从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板书:似shi的)
  师:似,这里读shi,shi的。字音要字字读准,句句理解,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全都要理解清楚。
  (板书:船长命令孩子)
  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黑板不只是老师的专利,而是我们共同的园地。(生板书:行救)
  五、归纳总结
  师:这一课的课是什么?
  生:跳水。
  师:这一课谁跳水?
  生:孩子。
  师:还有谁跳水?
  生:水手。
  师:水手跳进海里把孩子救上来,如果没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会得救吗?
  生:不能。
  师:所以,不要忘记大家。(板书:水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跳水?
  生:孩子。
  师:为什么跳水?为了维护自尊心,爬到危险地方去了。怎么跳的水呢?在父亲的威逼下,像一颗炮弹,从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结果是得救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向谁学习,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水手取乐猴子。
  师:这是事情的——
  生:起因。(板书:起因)
  师: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是事情向前——
  生:发展。(板书:发展)
  师:孩子走上横木,人们吓呆了,这是事情达到了——
  生:高潮。(板书:高潮)
  师:解决总是的办法往往在这时候出现,这时候谁出现了?
  生:船长。
  师: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在水手帮助下,终于得救了。这是事情的——
  生:结果。(板书:结果)
  师:事情的发展是分为阶段的,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在联系中向前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高潮,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这时候出现,或者孩子摔死,或者孩子得救。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在水手帮助下,孩子得救了,事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篇文章事情和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就是说不仅句与句之间有联系,段与段之间有联系,全篇都在联系当中发展。文章是事物的反映,事物是有阶段的,联系也是有阶段的,所以我们要给文章划分段落。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段落?
  生:四个段落。
  师:本文中心思想赞扬了船长什么?
  生:机智、沉着、冷静、遇事不慌。
  师:我再帮助同学理解理解,划分段落还有其他办法,比如说第一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船的甲板上。
  师:第二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桅杆上。
  师:第三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最高的横木上。
  师:第四段孩子得救在什么地方?
  生:海水里。(边说边画轮船的示意图)
  师:看老师要画海水了,因为大海是无风三尺浪,所以我画得波涛汹涌,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讲了是风平浪静。
  师:他说得对吗?
  生:对。
  师:课文一开头讲了这一天风平浪静,请同学们看我画这个成语。
  生:风平浪静。
  师: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这就是环境和事情的关系。
  (归纳总结,理清文章结构,落实训练重点,回到整体。)
  师:这一课有六个生字,会不会?
  生:会。
  师:课文分几段?
  生:四段。
  师:段意、中心思想会不会概括?
  生:会。
  六、辅导练习
  师:最后练习造句。(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用“显然“造句,必须把前提条件说充分。如果没有前边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如果没有这一句,绝对不能用“显然”造句。前边一定要把前提条件说充分,明确吗?
  生:明确。
  师:我说一句话,你用“显然”来接,看前提条件充分不充分。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大胡子叔叔,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用“显然”接——
  生:显然红领巾艺术团表演得太好了。
  生:他显然被红领巾艺术团的表演迷住了。
  生:他显然看得着迷了。
  生:他显然没有看过这么好的节目。
  师:为什么你们接得这么好?
  生:懂得了“显然”的意思。
  生:前提条件充分。
  师:谁说得充分?
  生:老师。
  师:别忘了老师的功劳,那个同学说懂得了“显然”的意思,如果我不把前提条件说充分,你会用吗?这个同学记得教师的功劳,谢谢你。
  师:再说一句。今天早上看院子里都是水,显然——
  生:昨天下雨了。
  生:显然雪化了。
  生:下水道坏了。
  生:有人泼水了。
  生:发水灾了。
  师:为什么这个接得这么不好?
  生:前提条件不充分。
  师:我换一换。昨天晚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今天早上院子里、街道上、房顶上到处都是湿最,显然——
  生:昨天下雨了。
  师:知道怎么写前提条件了吗?你说一个前提条件,我来接,好不好?
  生:今天下午,校园里乱糟糟的,又是笑声,又是闹声,请靳老师接。
  师:谁知道这学校怎么了?你告诉我,你想让我接什么?
  生:校园里打架了。
  师:这个句子前提条件不好,为什么不好?你们学校那么多好人好事,那么多学雷锋的典型。你还不如说我们学校彩旗招展,鼓乐齐鸣,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夹道欢迎,显然是请先进人物来做报告。你来个乱糟糟的,也许你们学校就这一回,你全抖落出来了。这种句子不要造,要造有积极意义的。
  生:十月一日,我们的校园里又是笑声,又是喊声——
  师:又是笑声,又是歌声,这样好不好?/
  生:请靳教师接。
  师:你们显然是开庆“十一”大会。
  生:昨天教室里果皮成堆,请靳老师接。
  师:是不是茶话会,吃水果了?不过教师觉得还是不太理想。最后一个!
  生:考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一蹦三尺高,请靳老师接——
  生:显然得了双百。
  师:那不然呢?考试卷发下来一蹦三尺高,不然呢?
  生:不然怎么会跳起来呢?
  师:把显然一翻个,就呆以用另外一个词“不然”。
  师:今天回家,程度好的同学把显然、不然放在一起写一段话:程度差的同学用显然、不然写两句话。认真读“跳水”这一课,把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朋友听,好吗?
  师:我们一起说谢谢老师们,老师再见。
  生:谢谢老师们,老师再见。

  附:板书一:
                  跳水
             取乐  逗  走上  命令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2-02-22/9980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