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说课:相别黄鹤楼,真情伴你走

[db:作者]  2022-02-25 00:00:00  互联网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二、设计思路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点评:1、不难发现,老师的着眼点是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中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为主线,这是教学的独担之任,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性标志。“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是这次学习的关键,是隐性的,但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是这次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并伴随着学习活动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主动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2、关于教学目标表述问题。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有“清晰”的、“版块”似地体现,即教学中为体现“三维目标”而割裂地处理三维目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去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从而出现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的却是无效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将“三维”融为一体,删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如果像本教学设计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列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那么,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五、重点、难点
    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首先感性的进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播放《高山流水》)
  1、师:同学们,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板题)
  2、解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之”是到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
  (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点评: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此时,老师利用音乐的渲染,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心入其境,为学习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课题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诗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生字、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环节我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共同梳理出:可以借助工具书,读注释、看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
  2、通过看注释学生理解了“唯、天际,烟花三月”的意思。通过板书学生体会了“西辞、下”的用词的准确,通过想象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韧而解。”)
  (点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表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实际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所以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用心品味,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这场送别发生在烟花三月的春季。
  师:大家可以从“烟花”一词想象三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样的?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吧!
  (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是呀三月扬州是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师:你们能用以前积累的古诗,形容一下三月的扬州吗?
  出示句子:烟花三月的扬州,
  师:烟花三月的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
  (学生也许会说:)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古诗句来理解诗中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而且还为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2)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你的好友孟浩然要去这么美的扬州城,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学生也许会说:)
  生:我真的为他高兴,在这么美的季节去扬州。
  生:我真的很羡慕他,真想和他一起去。
  生:……
  (3)指导朗读
  师: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生:……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下的教学环节我从‘关键词’入文,为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是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
  师:从大家的朗读声音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那么诗人和作者想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你从诗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生:“孤帆、远影、碧空、唯见……”
  师:是呀,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在心中只有孟浩然。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你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也许会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见。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孟浩然一路平安。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我会对他无比的思念。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祝福、思念、想随他而去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吧。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师:而此时的李白,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到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的日子。(播放课件)
  (想起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一见如故,想起了他们皓月当空的饮诗作对,想起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无话不谈。)
  (点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式的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生:悲伤、离愁、不舍、……。
  师:让我们带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句诗……
  3、回归整体,体验诗情
  师:“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但李白想到故人要去的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又使这离愁中带着一丝的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古诗。
  生:朗读全诗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孤帆、唯见、碧空尽、天际流”,以情感的支点,把挖掘教材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全面感悟了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结束本课:
  师: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有送别的诗词,他还写了许多雄奇豪放、飘逸若仙的诗词。被喻为“诗仙”的李白,他给后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课后请同学们追随李白的足迹,去品味他诗歌的意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理念: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点评:老师做到了,“课结思不断”,让学生通过这节课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下继续学习古诗,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热爱。)

  八、说板书
  (这一板书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背诵古诗,情未尽是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的关键,也提升了学生情感的支点。)
  (板书设计略)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6/2022-02-25/1067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