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导”字上下功夫——《凡卡》教后札记

[db:作者]  2022-02-27 00:00:00  互联网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凡是效率高的语文课,莫不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反观那些失败的教例,则与教者对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何谓"主导",教者认为:"主"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会因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削弱,"导"则表明教师的这种作用只能通过因势利导来实现。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主宰";而教师的"善导"又会促进学生的"善学",从而使其真正成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并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导"的质量,最后形成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教师的"教"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刺激"(加涅语),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过程紧密结合。笔者拟结合教学《凡卡》(人教版六年制第11册第10课)的实践,对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几点想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使教师的"导"富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课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一是学生有极大的自学可能性,二是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生往往在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就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先期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才会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他们"跳一跳摘到桃"的欲望。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已出乎意料地将《凡卡》这篇长课文读得十分流利。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即以"你在预习中还有什么收获"的问题来进一步摸清学生"底细"。学生大多数交流了自己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比如有一位男生说:"'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打',仔细读了课文第8节,我觉得'揍'不是一般程度上的'打',像文中老板拿着皮带那样的'打',才算得上'揍'。"还有的说"这是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他用写信的形式来写凡卡非人的遭遇,构思真是巧妙!"等等。一番热烈的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主要是做了"减法运算":如要求理解的新词,凡学生已自己读懂的就无需再讲;再如学生已经熟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也相应作了调整,教师只是对"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等难以读顺的名字稍作指导,把重点落到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实践证明:这样做既顺应了学生学习需求,更能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使教师的"导"富有活力。
  前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提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现代心理学研究进而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就表现为能积极提问、主动探索。笔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不但体现了教学民主,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上《凡卡》时,除了欢迎学生随时质疑外,我还特意在学生交流完预习所得之后让他们质疑问难。当时学生提问很热烈,带着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①"楦头"是什么样子的?"一普特重"到底有多重?②第一节作者称"凡卡"是"凡卡·茹科夫",而在信里凡卡又自称"伊凡·茹科夫","凡卡"到底叫什么?③这么冷的天气,星星怎么会"快活地眨着眼"?"许多小枞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这一句又如何理解?④凡卡为什么要写信给爷爷?作家为什么不直接让他逃回乡下去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表现出学生思维"走势"。特别是③④两个问题,与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训练重点"体现人物的内心"紧密相关。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探求答案,那么既可以解决疑难,又可以使教的要求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因势利导,指明下面的学习就是要体会人物写信时的内心世界,并指出同学们提的两个问题到时就会迎刃而解。而前两个问题属于梳通课文的层面,教师及时进行了处理,如姓名问题比较艰深,在学生无法自己释疑时则由教师来讲,俄国人的姓名是自己的名字在前,父名在中间,姓在最后。在一般场合,父名可以省去,"凡卡·茹科夫"就是这样。为什么凡卡与爷爷不同姓呢?读了原著就知道文中的"爷爷"实际上是凡卡的外公。怎么凡卡这么称呼呢?这是因为在欧美国家,对父亲或母亲的父母,一律称作祖父、祖母或爷爷、奶奶。
  (三)围绕重点共同读书斟酌,随时启发指点,使教师的"导"富有实效。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而如何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进行高效学习,则仍需在"导"字上下功夫:
  1.诱导科学学习。如何体会人物的内心,我特意让学生自己讨论确定学法。由于已学过本单元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因此大多数学生一致首肯抓住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但也有少数学生提出:"信是人物内心的独白,理解时也要抓住这一点。"教师最后归纳:紧扣信的内容,联系人物外表及回忆,体会人物内心。
  2.指导深思美读。①在学生"心愤口悱"时予以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比如学生在读有关莫斯科的内容时,就有人质疑:既然凡卡已经在信中对自己的悲惨遭遇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作者还要写莫斯科有许多快乐新鲜的事物,不是反而冲淡了原来的主题吗?全班学生均认为问题提得好,但"求而未得"一时没有人能回答。教师便启发道:"凡卡在鞋铺里受尽折磨,那么在莫斯科这个大城市里能找到快乐与幸福吗?"学生顿悟,齐答"不可能"。师又引导学生细读,学生遂找出了"店里的伙计不肯说"等句子,从中读出了:凡卡想在莫斯科寻找快乐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儿不属于穷人,到处是冷漠与歧视。②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我先让学生抓住老板、老板娘打人的细节深入体会凡卡受到的苦。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我又扣住这段话中的两处省略号启发学生。学生稍一思索,认为这表明凡卡已伤心欲绝写不下去了。老师趁热打铁问这该怎么读?学生明白了,再读,我似乎听到了字里行间处处藏着的凡卡的啜泣声。③勇于示范。主要表现在指导朗读时,学生读不到位,教师要范读,这也是一种"主导"。另外,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比如上课伊始,我用的一段导入语就很凝重、沉缓,努力创设一种适合课文的情境。
  3.引导语言实践。除了让学生多读、多思外,我还在教学结束时设计了一次小练笔,即让学生给小凡卡写封信,对他说说自己的内心想法。之所以设计这次练笔,一是学生学完全文,胸中有所感,写出来是很自然的;二是课文采用了写信这一新颖独到的表现形式,才使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复杂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让学生也用这一形式抒发心声,既是对课文读写训练重点的深化与延伸,又可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学生的练笔颇成功,有的寄去了安慰:"现在已是1998年的一个早晨了,不知是否曾有和煦的阳光把蜷缩的你温暖。此时此刻,我最想穿越时空隧道,牵起你那瘦得可怜的小手,对你道一声:'坚强些,小弟弟。'......"有的在信中表示了深深的理解,"我是一个与你素不相识的人,但我却了解你艰难的处境。当知道你受到毒打,我很气愤。不知道你身上的旧伤好了吗?我很清楚,真正的痛处是你那颗受伤的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现在必须讲究"导"的质量,注重"导"的效果。以上只是笔者对如何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些浅陋之见与不成熟的做法。我始终相信,教师只有通过艺术的"导",学生才能主动、高效地学习,也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在。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6/2022-03-01/11621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