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这是一篇在多次的教材修订中被保留下来的课文,我想大概是因其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吧。但是,这篇课文距今已近六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备课时,我总觉得犯难,不知如何着手,教了几届学生了,也觉得不尽人意,只好让学生知道全文围绕什么讲的,讲了哪几层意思;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读一读;最后学生背诵全文,如此草草收场,对学生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也似乎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学生并未真正进入文本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能否有新的尝试?可否有新的突破?我思索着:为什么非要学生懂得这篇文章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方面或五方面的意思?我不教又如何?于是,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在课中交流,当学生说到张思德为了多出炭,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窑洞即将挖成时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动情地对孩子们说:“在生死面前,张思德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用29岁的生命书写着对党的忠诚,他牺牲后,战友们心情如何呢?”学生们领悟到了战士们个个心情沉痛,为体会追悼会上庄严肃穆的场面做了铺垫,我接着说:“在枣园机关的沟口里,战友们为张思德同志送行,看,干部来了,学校学员来了,警卫团的指战员来了,毛主席也来了……当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伐登上会场的土墩时,会场都沉浸在凝重的气氛里,几千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毛主席,毛主席讲话的时候没有稿子,大家很注意听他讲话,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我声情并茂把《为人民服务》当着学生的面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我感觉教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似乎回到了当年的会场,似乎自己就是当年的战士,当我满怀激情地背完了课文,过了许久,课堂上蓦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被感动了,这是学生自发的掌声,这是学生真正被感染时最真实的流露!我不知道当年追悼会是怎样的情形,但我仿佛也听到了当年会场上的掌声,一定是一浪高过一浪,一定是群情激昂的!我微笑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掌声只有一次吗?”学生被这一问,愣了一下,立即回答:“不,老师,毛主席的讲话一定被许多次掌声打断。”“哦?”我故意瞪大眼睛问大家,“毛主席的哪些话还会赢得战士们的掌声?”学生们立即一头扎进书里,“寻找”掌声,一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我看到了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一双双发亮的眼睛,我知道,有一扇门被打开了,那就是孩子们情感的阀门!我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熟读已不是目的,我要让孩子们读出味来,读出理来。这堂课的交流也很成功,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找到的“掌声”。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断:
生:“老师,我觉得战士们听了‘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一定会有掌声,因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张思德一生最高的评价。”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出来吗?”
生:“行!”(学生自信地读了这句话,强调了“为人民利益”、“泰山”、“重”这几个词)
师:“大家觉得?”
(全班掌声响起)
生:“我找到了‘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困难,要满怀自信的战胜困难,我还知道毛主席用这排比的句式能更鼓舞人心,我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这一句,排比句式层层推进,读得铿锵有力,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
学生一个接一个,就连我认为很普通的一句话都被学生诠释得精彩至极,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多美的课堂呀!没有理性化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的感、读、悟!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仍意犹未尽,课后,很多学生纷纷跑来对我说:“老师,预习的时候我并不想读这课,实际上这篇课文写得太好了,回去我一定把它背下来。”还用说什么呢?还要再费什么口舌呢?“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正如孙双金老师所说的:“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