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
③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④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2)对词语的理解。
慈悲:慈善和怜悯。
指望:一心期待,期盼。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课文指供那些老爷们享乐的住宅。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向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梆子:打更的响器,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毡靴:用羊毛压成的靴子。
照应:课文指照料、照顾的意思。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名。1卢布等于100戈比。
鼻烟:烟草制品之一,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毒打、撇嘴、欺负、抽噎、匣子、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甜蜜、黑糊糊、笑眯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让学生把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内容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就基本整体了解了课文结构。这也是课后第1题的设计意图。
(2)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学中要把这三个自然段作为理解、体会的重点,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使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时,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着,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3)结合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样安排,意在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可见在城里的日子是怎样的痛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凡卡三次叹气的心理活动,这样切实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2.要以读为主,加强朗读指导。课后第2题“把凡卡信中的内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提出的就是朗读的要求。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写法的重要手段。
凡卡的信要读出他生活的悲惨、痛苦,以及想回乡下的急迫心情;对于信之外的回忆乡村生活的段落,可以与信的内容对比着读,要指导学生读出乡村的贫苦生活在凡卡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3.课后第3题设计的意图是落实领悟表达方法的教学目标,这项练习可在学完全文之后进行。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表达的特点,并且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领悟,举出具体的语句、语段,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不可强求一致。学生说不出或举不出实例,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可包办代替,不能把这项练习变成教师自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品析。
4.课文第10、11、12自然段是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所以第10、11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学生对引号的这种用法可能不大了解,教师要提示一下。
5.本文生字较多,会给学生通顺连贯阅读造成困难。所以,初读课文时应强调借助注音读准字音,指导朗读时要注意纠正读音的错误。学完课文后,要再次检查生字的读音,进行巩固。“揉、蘸、撇、噎”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写正确,写美观。本课多音字也较多,应指导学生读准。
6.学完了课文,可以向学生推荐读契诃夫其他的短篇小说或高尔基的《在人间》一书。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
契诃夫和他的作品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①读准读通外国名字。齐读,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课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亚希涅、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阿辽娜、艾果尔、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如,“楦头”“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写错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撇”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宽敞”的“敞”等。
三、品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一)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2.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二)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2.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①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读,注意用红线标出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红线标出“揪、拖、揍、捞、直戳”等词语。)
②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写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经常挨打还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挨打,凡卡还经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饿、睡不好觉)
⑤小结: 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第 二 课 时
一、感知凡卡的回忆,体会文章情感
(一)回顾旧知识,默读“回忆”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呢?默读信以外的其他几个自然段,读完后互相讨论讨论。(还写了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3.在课文中标出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读“回忆”,感受快乐
1.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回想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家乡美丽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2.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往事的?快速浏览课文,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凡卡提笔给爷爷写信时就回忆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回忆起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当他写到自己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时,就又回想起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
3.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把凡卡给爷爷的信、以及他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穿插起来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里的痛苦生活。
4.凡卡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5.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乐呢?再读一读写回忆的这些段落,画出表现凡卡快乐心情的句子,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①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凡卡回忆家乡美景时的复杂心情。
②朗读第4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感受凡卡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自由和快乐。
(三)再读“回忆”,感悟写法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回忆着往事,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2.讨论交流。
3.其实,凡卡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觉得那么快乐呢?
4.小结: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这部分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人物心情
1.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画中的场景?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凡卡当时的心境。
4.课文什么地方还写到了凡卡的叹气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两次叹气。
5.一个九岁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凡卡却连声叹气。从这三次叹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讨论故事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1.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可是这一切,爷爷会知道吗?爷爷会把凡卡接回家吗?自由朗读凡卡写信封的那四个自然段,再跟同桌讨论讨论。
2.交流讨论。
①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明具体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
②如果写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
3.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文章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故事的结尾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凡卡》。这个感人的故事,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
五、相关链接
1.契诃夫 (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其高度简洁的抒情艺术和文短意长的幽默笔法,在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鲁迅、赵景深、郑振铎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翻译过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苦闷》《变色龙》《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说《草原》《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六号病房》《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2.凡卡为何能写那么长的信?
《凡卡》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小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时,被编者删去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这篇小说中是补叙,交代了小凡卡在当学徒之前学文化的情况。原文在“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这一句的后面,还有这样一段话:“忙得最起劲的是凡卡的好朋友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小姐。当初小凡卡的母亲彼拉盖娅还在世,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小姐常给他糖果吃,闲着没事便教他念书、写字、学数数儿,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彼拉盖娅去世以后,他们就把孤儿凡卡送到仆人的厨房里去跟祖父住在一块儿,后来又把他从厨房送到莫斯科的鞋匠阿里亚希涅的铺子里来了……”
凡卡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九岁前已会念书、写字,当然也会写信了。俄语是用拼音文字写的,小学一二年级就初步掌握了常用语的拼写,小学毕业时已不存在识字的困难了。俄语与英语又有些不同,俄语只要掌握了33个字母,就基本上解决了识字、写字的问题。当然,会写信,还有个语法的问题,即语言组合的规律问题。语言组合的规律,说白了,就是语言的习惯。九岁的凡卡已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能力),就完全有能力把想跟爷爷诉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至于信的长短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凡卡心里有吐不完的苦水,他要向爷爷倾诉个够,自然就会写出长长的信。我国的一二年级小学生,要写长长的信,即使都用他自己熟悉的话来写,也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还有好多字不会写。但如果把不会写的字统统写成汉语拼音,那么也能写出长信来的。由此看来,凡卡写出那么长的信是可信的、真实的。
另外,这是一篇文学作品,是作者借凡卡的信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去把握、理解,不必像学习科学类学科那样处处“较真”,否则就偏离了这类作品教学的主旨。
(令怡)
3.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凡卡》一课中,开头介绍人物时写道:“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给爷爷信的末尾署名是“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呢?
这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亲戚之间使用,故凡卡在给爷爷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
(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