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词语“锻炼”,正确读写并通过查字典、结合具体语境和联系生活经验等多种途径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含义深刻的重点句,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时自主识字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难认、难记的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随机正音。
(3)交流通过预习对词语的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第三学段学生已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凸显学段特点,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在精读课文中深入解词
1.学生自由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琢磨含意。
2.借助字典理解“锻炼”一词。
学生交流通过查字典得到的解释:
(1)锻造冶炼金属,使其更为精纯。
(2)通过健身活动,使身体健壮或恢复健康。
(3)通过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
[设计意图:能搬出字典中的解释,并不表示学生已经理解词语的含义。教师不应就此停步,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溯源解析理解“锻炼”词语。
教师演示“段”的金文 ,简要介绍:这是“段”的古文字形,右下方的“殳”(shū)中,下面的“又”是“手”,上面是一种锤形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持兵器击打;左上角的“厂”(hǎn)指岩崖;“两点”代表敲下的石块;整个字合起来表示有人手拿锤子在山崖中锤石头。字的本义就是“锤击”。后来,“段”字的意思发生了引申变化,我们的祖先又专门加意旁“钅”造了“锻”字用来表示“锤击”的意思。
随即,教师演示小篆字形 ,并简介:“炼(煉 )”字从火柬声,右旁的“柬”在草书中发生了笔画上的简化,(PPT演示:东晋王羲之手迹 ──唐代怀素手迹 ──明代王宠手迹 ),后来规范楷体写成了“ ”。“拣”、“练”、“炼”等字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炼”字的本义是“提炼”,通过加热等方法使金属等物质溶化,从而变得纯净、坚韧。
[设计意图:“锻”“炼”二字的形音义关系,不溯源分析是难以理解的,学生也容易将“殳”旁错写为“攵”,或将“殳”的上部写成“几”,将“炼”字的右部“ ”写成“东”。依据汉字科学,讲清构字原理,使看似枯燥无味的方块汉字变得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理解字形的同时同步掌握了字的形、音、义三者关系,并将字形印在脑中,从而有效地减少错别字。]
4.想象画面理解“锻炼”。
引导想象:从“锻炼”这两个字,想到怎样的画面?(如锤子在不停地敲打,烈火在熊熊地燃烧;要获得纯净的金属真是不容易!)
教师小结:是的,经历反复的锤炼和燃烧,才成就了熠熠闪光的真金!这就是“锻炼”的本义。后来,它又引申出“锻造”“磨炼”等意思。
[设计意图:汉字是表意文字,因义构形,又因形表意,使一个字就如同一幅画。让学生在欣赏、明了字形演变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亦有助于学生体验文化内涵,产生审美感受,促进想象思维的发展。]
5.联系课文理解“锻炼”。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文中体现种树人“锻炼”桃花心木苗的语句。
(2)学生阅读勾画后进行交流:
“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浇水的日期、次数和水量都不确定。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浇水的时间不确定。
(3)出示填空:
种树人让桃花心木苗在中成长。
要求学生填入一个词(如,“不确定”)。
(4)默读种树人的一番话,思考他让桃花心木苗在“不确定中”“锻炼”的目的。
学生交流: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
──不让树苗养成依赖的心。
(5)引读种树人的话(第12—13自然段),引导注意关联词“如果……就……”“一旦……会……”。
(6)在学生交流感悟的基础上小结。
种树人有意让桃花心木苗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就是为了“锻炼”树的生存能力。“锻炼”是他的最终目标,而“不确定中”则是为“锻炼”所做的铺垫。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前钩后连,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锻炼”,并理解何为“不确定”,同时亦无痕迹地帮助学生梳理、领会第12—14自然段的内涵。“不确定中”是种树人为了“锻炼”树的各种生存能力而特意设置的环境,“锻炼”才是其最终的目标。明确了“不确定中”与“锻炼”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构思脉络,学生便能进一步体会文本在材料安排上的匠心。由此,将字词的学习与阅读理解、写法的领会融为一体。]
6.联系生活理解“锻炼”。
(1)引导学生默读并思考:人要怎样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知道的在“不确定中”“锻炼”成长的人。
(如,大发明家爱迪生、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中国首金”的陈燮霞等。)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说体会。
(4)引读。
师: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不确定中”──(生: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7.小结。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走进生活,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课外阅读所得谈“锻炼”,使其对“不确定中”的“锻炼”之理解获得了升华。学生畅谈体会的过程即是对重点句深刻含义领会的交流过程,亦是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后的成果分享。
“锻炼”一词可谓课文的文眼。文本结构上,前半部分设疑,后半部分解谜,最终都落实到“锻炼”上,从而艺术地揭示了内涵,表达了主题。词语意思看似寻常,实则耐人寻味。抓住“锻炼”,讲深、品透,让学生在熟记字形的同时多角度理解“锻炼”,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更加具体、感性、深刻、立体的印象,从字词学习中获取理解的养分。如此,阅读理解方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