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重点:
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有关知识解读本课。
(二)学习难点:
比较、归纳本单元四篇课文,同是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看有何异同,思考为什么会有异同。
(三)“学法指导”意见:
“学法指导”1是常用的读书方法之一,即阅读过程中对关键性语句作出圈点勾画,或作一点批注。为什么要对“赏花”、“摘花”过程中表达感情的语句作出勾画?目的是体会其象征物的特点,有利于把握象征意义,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学法指导”2为评议课文提供了参考意见。其中(1)是对第2自然段关于花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是对第3自然段具体写摘花过程的理解。这两个问题在“学法指导”1中已要求作出勾画,这里作为评论重点提出来,可见“学法指导”1是为“学法指导”2服务的,两者有着紧密联系。(3)是对第4自然段提出的思考题,这也是本文对象征物重点描写的一段,用拟人的手法,突出其象征意义。
(四)语言积累:
1.生字。
蒡(bàng)芥(jiè)澄(chéng)豌(wān)
菟(tù)蕊(ruǐ)珑(lóng)犷(guǎng)
鞑(dá)靼(dá)耷(dā)匐(fú)
2.解词。
(1)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2)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这里指花木形体挺拔。
(3)玲珑:精巧细致。
(4)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5)谐调:和谐、协调。
(6)粗犷:这里指粗野。
(五)结构层次。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牛蒡花开的地点和季节及采摘的过程。文章开头先写时间、地点,点出人物“我”,因是仲夏季节,于是引出第2自然段对百花盛开情景的描写,这一段主要是为了衬托牛蒡花的,所以,作者在第3自然段重点写采摘牛蒡花的过程,突出牛蒡花的个性特点:“四面八方的刺人”,“惊人的坚韧”,并且“粗犷和不驯”,有着惊人的“生命的毅力和力量”。这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牛蒡花的特点赋于人的性格和品质,用以达到象征的目的。
第二部分(4—6自然段),赞美田野里的一株鞑靼花。作者先写耕过的田地上看不到一棵小草,结果在路旁发现一株鞑靼花,接着,作者集中笔墨,热情赞美了这株花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尽管是残枝,花色已变黑,“但仍然向上挺着”;尽管被车轮轧过,歪着身子,“但总算站起来了”,“决不低头”。最后作者赞道:“人战胜了一切,毁灭了成百万的草芥,而这一棵却依然不屈服。”这里表面上是赞美牛蒡花,其实是赞美具有牛蒡花这种精神的民族和人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挖掘本文的象征意义,明确了写作目的。这里作者由眼前这株坚贞不屈,永不屈服的牛蒡花,联想到高加索的故事(见书下注释),告诉读者,这里写牛蒡花,就是歌颂高加索的故事,歌颂高加索人面对摧残、迫害、折磨永不低头的品质和精神。
(六)点点提示:
1.突破难点:
《牛蒡花》是本单元的选评课文,要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自己确定评议点,写出评议的理由,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完成本文的学习任务。
《牛蒡花》通过摘花、赞花,借花抒发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牛蒡花》在描绘了象征物的外部表现后,侧重于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在结尾略作交代,一笔而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