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并能当堂默写。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
三、教学基本流程:
(一)谈话中揭题,对比处释义。
(二)点拨促初读,重点助把握。
(三)辨析增明辨,默写即巩固。
(四)情境里明理,对演后升华。
(五)贯通课内外,诵读厚积累。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展台;学生充分预习这首诗。
五、教学时间:
一教时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中揭题,对比处释义。
1.谈话导入,补充《陆游教子》的材料,揭示诗题。
由六上教材的古诗编排特点引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课件映示《陆游教子》的材料:
陆游教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学生自渎资料后,教师揭示两首教子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
2.依次板书“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诗题,进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
(二)点拨促初读,重点助把握。
1.映示全诗,要求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尽量读出古诗的韵味。
2.指名读(相机进行点评、范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学法指导:要想理解全诗的意思,关键在于理解诗句中重点词或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这些字词理解了,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调整,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2)学生自由默读、圈划、批注或查阅。
(3)出示字词解释——“翻翻工具书
翻翻工具书
◆学问: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
◆无遗力: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竭尽全力。
◆始:才能。
◆纸上:指书本上。
◆终:毕竟;终究。
◆觉浅:感到肤浅,不够完善。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身实践。
帮助学生理解把握全诗大意,让学生同座位互相说说全诗大意。
(三)辨析增明辨,默写即巩固。
1.谈话指导:以前很多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之后,在写诗的后两句时,总会把“终觉浅”的“觉”和“绝知此事”的“绝”相混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
2.板书:
坚持苦读
觉浅 绝知
亲自实践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感知其中的诗理。
3.当堂默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齐读巩固。
(四)情境里明理,对演后升华。
1.谈话简述宋诗中明理诗的特点以及这首诗的独特之处。映示插图和情境描述——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温暖的书房内,陆游拨亮了桌上的油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诗的情境,写出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3.指名两人为一组,上台对演。师生相机点评、深化。
(五)贯通课内外,诵读厚积累。
1.师简单总结。
2.映示诗句积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引导学生体会红线将诗句分成两部分的妙处,进而很好地理解、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