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得意 得言 得法

[db:作者]  2022-02-11 00:00:00  互联网


  执教地点: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礼堂
  执教班级:铜山区实验小学六3班
  执教内容:苏教版第11册第9课
  执教时间:2010.09.11

  一、词语唤醒,整体回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请大家仔细看着我,三天后,在街上能立刻认出我的请举手?
  众生举手。
  师:三年后呢?
  生摇头。
  师:同学们,有一个人,我们虽然没有真正和他见过面,但是只要看到他的照片,我相信咱们班同学100%的会认出他。而且,三年后,三十年后依然可以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霍金的图片。
  师:一齐说——
  生:(齐)霍金。
  师:看到他,你的脑海里会自然会冒出哪些词语?
  生:(相继回答)物理天才,龇牙咧嘴,持之以恒……
  师:是的,看到他,这些词语自然地就会印入我们的脑海。
  课件出示:
    物理天才 宇宙之王 科学巨人 顶礼膜拜
    长期禁锢 完全瘫痪 彻底变形 不无悲悯
    生活强者 身残志坚 不屈不挠 深深敬仰
  师:(指名读第一组)“顶礼膜拜”是本课中的一个新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拿着礼物拜访别人。
  师:望文生义啊。谁知道?
  生:顶礼膜拜就是说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把头触到被崇拜者的脚上。就是非常崇拜的意思。
  师:说的好。这是词典中的解释。课文中的意思怎么说?
  生:人们对霍金取得的崇高荣誉顶礼膜拜。
  师:(指名读第二组)“禁锢”和“长期禁锢”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后面词语的意思。
  生:“禁锢”就是被固定在一个地方,“长期禁锢”强调禁锢的时间很长。“完全瘫痪”说明身体出了严重的问题,不能活动。“彻底变形”就是说变形的程度十分严重。
  师:理解了词语,感情色彩就能读出来了。再读一遍。
  师:“悲悯”是悲怜的意思,“不无悲悯”什么意思?
  生:“不无悲悯”就是非常的悲怜,同情。不是不同情。
  师:这样特殊的身体,这样非凡的成就,我们自然感受到了霍金身上闪烁的精神品质。让我们一齐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霍金鲜明的外貌特点是让人看一眼就无法忘记的。“看到霍金的照片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外表的,品质的,称号的等等,在学生的头脑中被迅速唤醒。这些散落的记忆在老师的梳理下,构成了有意义的词串,词串架构了课文的脉络。因此,复习词语的过程既巩固了基础,又使得学生整体回顾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切入主题,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对于霍金,人们既“顶礼膜拜”,又“不无悲悯”,这似乎成了一对矛盾,今天就让我们一齐近距离地走近霍金,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9轮椅上的霍金。
  师:我们知道,在物理学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很多,我们一般称他们是“物理天才”(板书),生活中被称为“生活强者”(板书)的也有很多,而霍金却把这两者集于一身。课文中有一段话就将这两个词语联系在了一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师:作者是怎样来写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7自然段,圈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理由。
  学生圈画批注。
  教师巡视点拨:(①针对学生只画出长长的句子,提醒:如果能将句子中关键的词语标出来,写出你的理解,就更有说服力了。②有的同学找到两处以上,说明你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考虑问题很是周到;如果你对其中的一点特别有想法有感触,深入地想下去,你同样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你的思维很深刻。)
  【影视作品中,矛盾引发故事情节,矛盾调动观众的胃口。同样,“制造矛盾”是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动力之源。“对待霍金为何会有不同的评论?”“如何写他的传奇色彩?”这里用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欲望激起。同时,将文本的结构特点与教学的切入巧妙的融合。本文中的过渡段将长文巧妙地“分割”,将两个特点巧妙地“链接”,使得长文不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而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虽没有点明,但是已把文本的暗线作为了教学的主线。】
  三、对话交流,践行“三得”
  (一)品味“物理天才”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刚才的话题。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呢?
  生:“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正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我觉得霍金身患绝症,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不敢想的。
  师:好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也有好多同学也找到了这段话,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突出了这种传奇色彩?说一说你们圈画的理由。
  生:从“顽强”和“科学巨人”这两个词,可以看出霍金的顽强精神,他的身体这么差,却取得了一般人都达不到的成绩,我认为写出了霍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理学家。
  师:可以想象霍金这样的身材,是单薄的,瘦弱的,瘫痪的,变形的,被称为巨人,巨大的反差使你感受到了传奇色彩。关注语句,抓住其中的具体的词语谈感受,我们的思考又深入了一层。再读一读这段话,你发现还有哪些词更鲜明地突出了霍金的传奇色彩?
  生:“只能”说明医生已经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但是他活了下来。
  师:老师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也发现了“只能”这个词语,我把它和“一直”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一比较,震撼力就更强了。你们读一读。
  生:“只能”说明太短了,而他却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在轮椅上生活了40多年。
  师:2年和40年,鲜明的对比,作者的这个写作密码被你发现了。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生练读。
  【学生的目光一般关注在课文的表面上,不能深入到字词当中,常常导致思维的肤浅,这是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提高的路径在哪里呢?就在每天朴素的课堂上,就是师生的对话交流之中。当学生对句子大谈整体感受的时候,教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关键词语,并引发思考:从关键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等等。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激活。学生抓住了“只能”等词语,感受到了霍金的传奇色彩——得意;品味到了对比形成震撼的表达方式的巧妙——得言;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领会了读书的方法——得法。】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霍金具有传奇色彩呢?
  生:“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的身体不能动,但是他的思维却向外无限的延伸。
  师:“延伸”这个词用的好。身体一点不能动,没有丝毫的自由,但是他的思维却拥有无限的自由,哪些词语让你震撼?
  生:“飞出……飞出……飞出……飞到……飞向”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来写霍金的思维无限的延伸。
  师:如果换做“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行不行?
  生: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不能突出霍金杰出的物理天才,不能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差异,对比。
  师:有道理!那么“飞出”后面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生:不能,因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是越来越远的。
  师:霍金的思维有没有边界?有没有尽头?
  生:没有。
  师:这样排比的写法,写出了霍金的思维空间是越来越——
  生:大!
  师:距离是越来越——
  生:远!
  师:知道“黑洞”是什么吗?老师在课前问了很多人,知道的很少,即使知道这个名词,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1975年,年仅33岁的霍金通过周密的数学计算,大胆地提出了有关黑洞的理论。
  所谓黑洞,简单地说就是宇宙中具有特别强大引力的区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可以吸纳接近它的任何物质,如星体碎片、星际灰尘和气体等,甚至连光都包括在内。最终,进入黑洞的所有物质都会消失。
  不少专家至今还无法完全理解霍金的理论。霍金在探索科学问题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勇气和才智令人钦佩。
  师:同学们,也许你读完以后还不是很了解,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知道了霍金的研究原来是这么前卫。“不少专家至今还无法完全理解霍金的理论”这怎能不让我们佩服!这样的排比句怎么读呢?
  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
  师:霍金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研究的内容是丰富的,为了写出霍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作者还用了哪些排比的句式?
  生: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
  师:别小看这简单的几个字,内涵丰富啊!从这简单的九个字想开去,里面有着丰富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霍金在轮椅上孜孜不倦地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
  生:霍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他看书,如蚕食桑叶一样。
  师:好一个蚕食桑叶,速度是那样的慢,数量是那样的少啊!
  生:我想到了他门前的标志牌: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休息。其实他是怕人打扰,还在工作。
  师:同学们,把“一边……一边……”这组词语加进去,读一读。
  生:霍金在大脑中一边想象,一边论证,一边计算。
  师:把“一次又一次地”加上去,读一读。
  生:霍金在大脑中一次又一次地想象、论证、计算。
  师:就是这样的简单的九个字。作者用排比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啊!
  生: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师:“他思考着”“他发现了”“他推论出”“他还建立了”内容很复杂,作者却写得过程清晰,节奏明快。成如容易却艰辛啊!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的描写,为我们介绍了霍金的研究内容。你还圈画了哪些语句?
  生:“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我从“最年轻”和“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这两处感觉到他确实太了不起了。
  师:同学们,霍金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时32岁,是在他患病11年之后,成为教授时34岁,在他患病13年之后。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认为哪些词语应该强调出来?
  生:“最年轻”“只有”。
  师:天才不是天生的,要想把霍金的传奇色彩都写出来,可能需要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字。而作者只用了短短的200多个字,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比、排比等手法的运用。用心地再一次完整地读一读这段话。
  【对比和排比是作者表现霍金具有传奇色彩的最主要的表达手段。本段教学中,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意文兼得,是语文学习最理想的诉求。但是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呢?此处的教学,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了对比和排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词语间的联系,突出了对比写法带来的震撼;通过换词,理解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效果;通过换序,让学生推敲出排比句如射线般的放射性特点;通过想象,将排比句的内涵展现,突出了霍金的研究过程和生活状态。这里再一次将“得意”“得言”“得法”巧妙地融合。】
  (二)品味“生活强者”
  课件出示: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师: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注意语气更强调了什么?
  生:生活强者。
  师:理由?
  生:更因为。
  师:同学们,像这样连接课文前后的段落,我们一般称之为过渡段。他将人物的特点巧妙的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幅图片(出示课始霍金照片)。命运对他十分残酷,长期禁锢、完全瘫痪、彻底变形,不能说,不能写,不能动,然而他却取得了这样非凡的成就,对比看来,霍金失去太多了。那位女记者的问话有些唐突,但也是实情,说出我们心底的疑问:“霍金先生,病魔已经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面对记者的问话,霍金敲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读一读这段话,你们看霍金重复较多的是哪些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霍金?
  生:“能”和“有”。我觉得霍金很乐观、很坚强。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面对如此的绝症,别人到的都是“不能”,而他看到的都是“能”,别人看到的都是“没有”,而他却看到了“有”。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的霍金。
  师:面对这样的唐突的甚至尖锐的话题,霍金愤怒了吗?诧异了吗?他却依然露出恬静的微笑,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霍金?
  生:宽容、感恩。
  师:他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只剩下大脑还能思维,但是他却说——
  生读: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师:他没有了活动的自由,人们都认为他失去的太多,而他却说——
  生: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面对尖锐的问话,没有诧异,没有愤怒,他依然面带恬静的微笑,敲下了这段文字。再读——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这就是霍金的心声,还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吗?
  课件出示: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师: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霍金坚信这一点,他这样对自己说:
  生齐读: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他这样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
  生齐读: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在霍金的心里,他始终坚信: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生齐读: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平易的文字包含着真情。语言太平实,往往难以感染学生。教学是需要技术的。教师的真功夫在于让学生去关注言语,走进人物的内心。语文学习中情感激发不是靠外界因素的塞入,而是源自词语的感悟,是“精神主体”参与体验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能”和“有”,与“不能”和“没有”进行对比,继而读懂霍金的乐观和感恩。然后再深入地走进内心世界,通过资料的补充,丰富了理解,更有助于对霍金这段独白的深切感悟。在读中,在品中,霍金的语言学生熟记于心,霍金的形象学生了然于胸。】
  四、深化认知,巧妙练笔
  课件出示: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师:同学们,如果说以前我们认为仅仅长相帅,扮相酷就是有魅力的话,那么今天,你觉得真正的魅力应该是什么?
  生:我以前认为歌星、明星有魅力,现在我觉得真正的魅力是一种不断求索的精神。
  生:我认为魅力就是一种品德,一种人格,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生:魅力就是一颗美丽的心灵。
  师:那么,在咱们学校、或者咱们班你认为谁最有魅力呢?
  生:王亚玫,他学习成绩好,而且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关心集体。
  生:康博,他身材魁梧,体育成绩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
  生:钟仁义,他成绩不算好,但是他热爱劳动,特别喜欢帮助别人。
  师:其他同学还想推荐谁?我们可以说“xxx同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更因为……”
  生: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赵老师最有魅力,赵老师的魅力不仅在于她传授给许多的知识,更因为他对我们特别和蔼,关心我们。
  师:课后,请同学们以“______________的魅力不仅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过渡段,写一篇习作,介绍我们班或你熟悉的一个你佩服的人。
  【关注文本的表达,需要在点滴上做足功夫,其实更不要忘记了对文本整体构思的关注。本文篇幅虽长,但是过渡段的运用,使得文本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这些同样是写人的文章需要学生领悟和借鉴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最后的习作安排有效地关照了全文,学生再一次领悟文本含义的同时,领悟了文本如此表达的妙处。】
  教后思考:
  长文需短教。文章长了,不可能在一课中教学完所有的内容。确定执教本文后,我提醒自己:长文短教,切莫窄化了课文。我提醒自己:要立足于课文的整体结构,要关注课文的整体内容和言语特色。我更提醒自己:教学设计必须做到有选择,有重点,有层次地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有收获,在听说读写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一、谨遵高段的教学目标
  崔峦先生2010年7月份在第七次阅读教学预备会上的讲话中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一句话“吃准目标”。那么,高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课程标准在年段要求第3条中指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第4条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里重点强调了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揣摩表达的方法。不仅要读出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思考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的,联通读和写之间的藩篱。本课教学中对于“飞出”一段词语的理解,就努力达到了课标的要求,通过比较、换序、想象等语文学习的朴素方式,学生感悟到“飞出”等词句既突出了霍金的非凡想象力,又与身体不能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揣摩文本的表达方式,教学中做了更为充分地关注,比如,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排比的手法突出霍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比如,以过渡段作为教学的切入,以过渡段迁学生的练笔等。
  二、突出文本的最大特色
  就一篇课文而言,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想一方面是它的文化意义,或者说主旨意义,一方面是它的文本意义。教材解读的过程中,我在反复阅读思考中扣问自己: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最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色是什么?在教材的结构方面与别的文章最大的不同的是什么?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他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呢?逐渐深入地阅读,逐渐深入地思考。“自强不起”“不屈不挠”“生活强者”,应该是本文的文化意义所在,作者在为读者介绍霍金的同时,呼唤人们以霍金为榜样。然而,这样的定位正确却不够准确,有泛化之嫌。因为霍金不同于司马迁、谭迁、桑兰,他有共性的基础上特有的个性色彩,这是最需要关注的。为了写出霍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生活强者,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对比”和“排比”的巧妙运用,是“过渡段”的巧妙运用。长长的课文在反复阅读之后,被薄薄地读成了几个词——留住了文本最精髓的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教什么”逐渐明晰,课文的设计主线似乎也随之出现了。怎么教呢?接下来就是思考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完美地结合了。取舍内容,选择方式,长文短教考察了教师的实践智慧,考察了教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考察了教师是否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为凭证。
  三、落实“教语文”的鲜明视角
  “教语文”的提出是针对“教课文”的倾向提出的,“教语文”是“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这一转变的实质是教学由“学科本位”变为“学生发展本位”,由“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教语文”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精神——实践”的建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素养提升。近一段时间,语文教学有了“意文兼得”的转向,许多教师的教学开始关注了语文学习的实质,避免了“得意”而“忘言”的误区,笔者这里不再赘述。想特别补充的是有效的语文学习过程除了“得言”“得意”之外,还要“得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课标的要求。唯有关注学习方法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才有真正的可持续的主动与自觉。得法,是教师实现“不需要教”的真正的着陆点。教学中,特别是第4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得意”与“得言”互为融合的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授之以渔,特别关注了读书方法的点拨:关注语句,聚焦词语,前后联系,学会想象,指导读书,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和思考。这些读书方法是有时教师在教学中特意组织的,有时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得意”“得言”“得法”的融合,应该成为判断老师是否在“教语文”最朴素的标尺。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6/2022-02-11/4946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