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交流,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花的古诗,来读一读。春天桃花争艳-----,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夏天荷花怒放-----,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丹桂飘香-----,
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冬天梅花傲雪-----。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他们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师:有一种花,它既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夹念第一声,大声读出它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看,这就是夹竹桃(出示画面)知道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生:夹竹桃叶片似竹、花朵似桃所以叫“夹竹桃”。
师:在季羡林的家乡,夹竹桃是最常见的植物。
生:(再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生1:夹竹桃有哪些特点?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生3:他是怎样写夹竹桃的?
师:俗话说“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带着你的问题,边读边思,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三、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课前课文读了几遍?
生1:两遍。
生2:三遍。
师:汇报一下预习情况,谁来读课文?
生1:(读第一自然段)。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接下去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想想,哪些字、词值得关注。生1:凄清。
生2::熏透的“熏”字。
师:课前预习的时候,查过字典了吗?“熏”是什么意思?
生:“熏”有三种解释:1、气味或烟气接触物体;2、一种做菜的方法;3、温和。
师:“熏”是个会意字,看老师来写“熏”字的小篆,对你理解“熏”字一定有帮助!上面的“彻”表示火烟冒出,中间是一扇窗户,下面是两个火,猜一猜熏的意思:火烟或气味冒出,接触物体的过程就是熏,后来引申为环境对人的习惯和品行的影响,比如熏陶;现在的熏字,书写时注意笔顺,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把书后的这个字描一描。
生:(学生书空并描红)。
生:(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没有哪个词让你感觉特别难读的?
生:一嘟噜。
师:夹竹桃就喜欢一嘟噜一嘟噜地开放。
生:(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出示“参差”)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读,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生:长短、高低不齐。
师:这是课前预习的时候查的词典,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生:夹竹桃的影子长的长、短的短,不一致。
师:“荇藻”这个词很有意思,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
师:再联系课文想想它的意思。
生:水草。(描红“藻”字)。
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都很好,看来课前预习很充分。我们每个同学都要这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桌一起读、一起练。
生:(同桌互读互评)。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初读课文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善于把长文章读短,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那几段是直接描写夹竹桃的?
生:2、4、5自然段直接写了夹竹桃。
师:2、4、5自然段分别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第二自然段写夹竹桃开花的颜色——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相机板书:花色)。
师:谁来继续汇报?
生: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
师:这位同学不简单,一下子就找到了关键的词。(相机板书:韧性)
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生3:从春天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无不奉陪。
师:把第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什么特点呢?
生: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引起了我许多幻想。(相机板书:花影)师:你喜欢哪一次幻想?读一读。
生:(指名学生朗读)。
师:现在让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了吧?看着板书就一目了然了。
生1:课文主要写了夹竹桃的颜色、韧性和花影。
生2: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颜色奇妙有趣、花期很长、韧性可贵、月下花影可以引起许多幻想。
师:初读课题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其实答案就在文中。默读课文找一找。
生1: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我发现季羡林爱上了夹竹桃,所以写夹竹桃的。
生2: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因为夹竹桃最值得留恋与回忆,所以作者才写夹竹桃的。
师:(相机出示一、六自然段)因为爱,所以夹竹桃成为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故而写下了这篇优美的状物散文。
生:(再读课题)。
师:这样一首一尾、一呼一应。
生:我知道,这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课文主要内容清楚了,脉络层次也就清晰了。迅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先写----再具体描写什么----最后表达了作者----情感。
生1:课文先写了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再具体写夹竹桃的颜色、韧性与花影,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爱。
生2:课文先写夹竹桃是季羡林心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具体写夹竹桃的花色雪火相容、奇妙有趣;花开三季、韧性可贵;月下花影、引人幻想,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深深的爱。
师:这样,我们就把长文章读短了。大家发现没有,有一段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生齐说:第3小节。
师:读一读,这小节写的什么?
生:这小节写了其他的花。
师:指名读花的名字,其他同学数数这里写了多少花?
生:14种花。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1:文章是写夹竹桃的,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多余吗?
生2:我知道,这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师:对,对比衬托的妙处,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
六、课外延伸,作业拓展:
师:本课生字不多,(出示)看看,除了熏字外,还有哪些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凄清的“凄”字,右边的“竖”和下面的“女”要分开。
生2:“藻”三口要紧靠。
师:我们在练习行楷的时候要讲究呼应和连贯!除了美观还要讲究速度!打开《习字册》每个生字写三遍,描一遍、仿影一遍、临写一遍。
生:(练习)。
师:同学们都能做到姿势端正、书写美观大方且有一定的速度。
师:有人说“花如人、人如花”。其实,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那样朴实、坚韧地生活着!课后去读一读季羡林的故事,找找他和夹竹桃之间的共同之处,为下节课细读课文做准备!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文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品读这篇美文,已是深深迷醉,能够在建湖实验小学执教这一课,鄙人更觉三生有幸!
回想“磨课”的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大丰市教研室陈永平主任对我的悉心指导,令我受益终身。“不要想着你是来参加比赛的,以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地引领孩子们倾听、阅读、思考、说话和书写,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学语文,就是你应该做的。”这是陈主任常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番话,让我那一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思考自己的教学。现把本人对这节课的反思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视预习。预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往往满足于读读课文,从而使预习流于形式。针对这一实际,我对学生提出了“四字预习法”,即:读(读准字音)、查(查清词意)、注(标注感受)、疑(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名学生读书、提出自己的疑惑、说出自己的想法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为更好、更高效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以读为本。“书不读通不开讲”,读通课文是学习的起跑线,教学中,我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难读的词句、难理解的地方以及难记的生字等等。通过多读几遍、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观察提示和书写实践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难点。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又使学生懂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三、读思并进。初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善于把长文章读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课文读通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直接描写夹竹桃的段落,通过默读思考的方式,去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提炼法”和“找关键词法”概括出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花影,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水到渠成。
四、初识写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要感知课文内容,还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生自己总结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就初读课题时提出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从而读懂因为作者爱夹竹桃,所以夹竹桃最值得留恋与回忆,故而写下《夹竹桃》这篇文章。这样一首一尾、一呼一应,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自然而然的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五、意在课外。把握课文的脉络之后,引导学生关注一直被忽略的第三自然段,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一自然段似乎与夹竹桃这一中心无关,作者有没有走题?也有同学作出了回应——这是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此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适时打住,下节课再去体会对比衬托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让学生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再联系本单元的《广玉兰》一课,让学生找找广玉兰和夹竹桃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次建湖之行,让我受益匪浅。陈小平所长的谆谆教诲坚定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各位选手的精彩呈现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名师的课堂点评,使我找到了一面可以照到自身不足的镜子!在此,请让我说一声感谢,感谢大丰市第三小学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大丰市教研室陈永平主任的指导与鼓励;感谢盐城市教科院为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