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已经接近尾声,但我感觉到,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同学们很想知道的。于是,我问大家: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正如我所想的那样,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请其中一个同学发言,李诚站了起来,问道:“向导明明知道我们这样做会使幼龟受到伤害,他为什么还要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看来,同学们对向导的这一做法很不理解,其实,迷惑的不仅是同学们,也包括我。备课时,这个问题就一直回旋在自己的脑海中,但教学参考对这一问题也并没有过多涉及,于是上网查本文作者伯罗蒙塞尔的资料,却没有得到多少有价值的内容。现在,同学们果然提出了这个问题。看来,只能引导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我问同学们:“向导是否完全预知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知道。”“真的是这样吗?”我反问他们。听到我这样问,有几个同学犹豫了。我请同学们先不忙着回答,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都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都认真地思考着。过了片刻,有人举起了手。我请他们发言。
一部分同学认为,向导是预知幼龟将要受到伤害这一结果的,理由有三:
1.课文第一句说“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既然这是一个生物学家向导,他就应该非常清楚这是一只侦察龟。如果把侦察龟直接抱到海里,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在不应该出来的时候爬向大海,结果是非常危险的。
2.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我们”要求向导想办法帮助幼龟时,“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如果他不知道,又为什么会若无其事地回答“自然之道”呢?他既然认为这是自然的规律,那么他肯定知道帮助幼龟的后果。
3.在向导听到“我们”的呼喊,受到“我们”责怪后,他是“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如果他不知道后果会很严重,为什么会“极不情愿”地做这件事呢?应该和“我们”一样,高高兴兴地帮助幼龟。
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向导并不十分清楚幼龟将要受到伤害这一结果,理由也很充分:
1.如果向导非常清楚这样做会给幼龟带来伤害,那么,在“我们”要求他想办法帮助幼龟时,他必然会向我们解释其中的原因,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抱起小龟走向大海,那就说明他也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2.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到“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这大家也应该包括向导,说明接着发生的事情连向导也十分震惊,说明他也并不十分清楚,不然他不会感到震惊。
3.有一个同学更细心,他在课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这说明,“我和七个同伴”并不是一般的游客,而应该是一些科学家,他们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这说明对于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过程,科学家并不十分清楚,所以还要做这样的工作,既然连科学家也不知道,那么,向导又怎么会知道呢?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问题的答案似乎在渐渐清晰起来,很多同学同意“向导不知道后果”这一观点,讨论也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李诚并不满足,他又问道:“既然向导并不知道后果的结果,他为什么会说这是‘自然之道’呢?”教室里再次沉寂下来,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我,等着我的回答。我说:“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读书,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也比较倾向于同学们所说的,向导并不清楚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也许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幼龟在离巢进入大海的过程中,是不应该受到外界干扰的。至于其中的原因,他可能并不完全知道。因此,在“我”的同伴们责怪他时,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当然,这也只是老师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确,我们下课可以再找资料求证。”
课在铃声中结束了,但我相信,这堂课的学习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