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早 梅
〔解题〕
本篇是唐代诗人张谓的一首七言绝句。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表面上写梅花,实际却是在写诗人与早梅傲寒独发的高洁品质在精神上的契合,与诗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一树寒梅傍桥开放,后两句写人们以为那是经冬未消的白雪。
〔语意理解〕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迥”,远。“傍”,靠。诗的第一句既写出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白玉条”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风姿。乍暖还寒时节,梅花已放,可见其早。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发”,开放。“经冬”,过冬。“销”,这里指冰雪融化。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作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早梅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表现得恰如其分。
〔写作特点〕
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物我合一。
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无尽的意蕴。
新 柳
〔解题〕
本篇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杨柳的形态、色泽和动感,侧重写柳枝之长、柳色之新以及新柳与春水的关系,并在其中掺入了诗人的自我。通过写一树新柳赞美了一切新生的事物。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浅黄色的柳条轻拂水塘,后两句写是水中的倒影使柳条变长了。
〔语意理解〕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柳条百尺拂银塘”写的是远景。“百尺”的柳条都收入眼帘,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只有从斜处设定视角,才能看到水面的银光。这句诗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则冠以“银”字,给水面镀上了柔美的亮色;又写了和煦的春风———一个“拂”字就带来了春的消息。既是“拂”,则风之柔和、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浅黄”更明白地紧扣了题意,“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等到了深青,就已经是晚春了。所以对新柳之情也是对新春之情。“且莫”可作“切莫”解。这句仍是写远景。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景引他长。”
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引伸”的缘故。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就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写活了。
〔写作特点〕
1.注重直观,活泼新颖。
2.咏物抒怀,情真意切。
北陂杏花
〔解题〕
本篇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傍水的杏花。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后两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语意理解〕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以其特有的轻柔圆转之美,赋予“春水”以爱花、惜花和着意护卫、滋润“花身”的人格力量。春水尚且如此钟情,足见此花确实非常可爱。“花影妖娆”是说树上繁花似锦,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同样妖娆美丽;树上水下,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各占春”,表面上是说各自包含着浓郁的春意,实际上亦即各有其美学价值之意。王安石晚年退居林下,淡然自得,泊然无为,他对于水中影的欣赏,正反映了他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下对于虚静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纵”,纵然,即使。“绝”,绝对,一定。“南陌”,南边的路上。“作雪”与“成尘”分别是高尚与污浊的象征。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比喻生动。诗人却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鲜艳的花瓣纵然被春风吹落,飘撒在清澈的春水上,其纯洁的芳魂却一无所玷,春水上涨,也许还会有机会“暗随流水到天涯”,又不失其远大之志,而那开放于车水马龙的南陌杏花,最终将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变成尘土,这是多么可悲!“纵被”、“绝胜”,语气坚决悲壮。这两句对偶精当,托物言志,耐人寻味。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写作特点〕
1.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
2.寓悲壮于闲淡。表现了诗人傲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壮烈气概。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三首古诗,想象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搜集诗人的有关资料和描写柳、梅、杏的其他古诗。
2.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梅、柳、杏三种植物,三位诗人对植物的描绘各有特点,让人感受到不同植物的美各不相同。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时,要避免陷入烦琐的诗句意思分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诗中意境。同时,要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过程。此外,要把学会欣赏作为要求明确地提出来,让学生在读诗后写下简单的欣赏文字,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为学生进入第四学段的古文赏读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策略。
教学时,可以把三首诗整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可采取以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读熟诗句,关键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三是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是在读诗,让诗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诗的感觉,为下一步的诵读奠定基础。
第二步,读懂诗意。让学生自己对照诗后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的整体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体会诗境。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四步,朗读抒情。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以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的目的。
第五步,欣赏解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这一步是学生在前面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要求明显提高。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欣赏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如《北陂杏花》的第三句“纵被春风吹作雪”,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杏花被春风吹落,漫天飞洒的曼妙情境。
第六步,拓展诵读。请学生读一读课前搜集的其他描写梅、柳、杏三种植物的古诗,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
3.积累内化。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4.拓展阅读。
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资料
〔张谓(?———约778)〕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天宝进士。乾元中以尚书郎使夏口。曾与李白于江城南湖宴饮。大历时为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张谓与《早梅》〕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无尽的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