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老师错了吗?

[db:作者]  2022-02-16 00:00:00  互联网


  讲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时,我讲道:“作者之所以能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最关键的是因为作者能进行细致的观察……”

  “老师,我觉得您的说法不恰当。”平时反应比较快的阿娇同学站起来说。
  我一愣,以前我也是这样讲的,还从未有人怀疑过。我鼓励她:“你能具体说说吗?”
  “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也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是啊,鸟儿卖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这是听到的,而不是观察到的。”
  “还有短笛在嘹亮地响着……”
  我心中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是故弄玄虚地问:“那哪位同学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观察,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用眼睛看’吗?”平时上课极少发言的建生同学得意地说。
  学生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观察”的含义呢?我又问:
  “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
  “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的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察看。”做事稳重的班长发言了。
  “分析得非常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道。
  “既然观察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察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什么耳朵了、眼睛了、鼻子了、舌头了,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观察。”阿娇同学认真地说。“还有手、脸也算感觉器官。”生物科代表补充道。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我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表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的。”
  “也就是说,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把无生命的春风写活了。”语文科代表小结了同学们的发言。
  “对!正因为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感受春风,才能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如果作者不是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去写,就不容易把这抽象的‘春风’写得如此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我总结道,“只有学会调动耳、目、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受人、事、物、景,才会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人、事、物、景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本质,才会把要表现的事物写得更全面、准确、生动和形象。这也要求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
  这一节课虽然晚下课了八分钟,但我觉得同学们并不后悔,因为他们的脸上正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6/2022-02-17/759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