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语文版第11册第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db:作者]  2022-02-18 00:00:00  互联网


  单元文化主题确定缘由及教材简析
  本单元组合以“观景”为主题,选入课文四篇。其中精读课文《古诗两首》《骑马上天山》;略读课文《威尼斯之夜》,选读课文《埃及金字塔见闻》,再就是语文乐园二。课文内容古富,体裁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说明文,但篇篇情感饱满。
  本组课文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或美丽或神奇的画卷。学生可以从文字的描绘中欣赏祖国美景、游览世界名胜,自然生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乐游园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由于登原可以望遍长安,所以成了唐朝有名的游览胜地。李商隐在一个傍晚驱车游园,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乐游原》。
  《天山景物记》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奇异瑰丽的风光,作者碧野选取了三处最具特色的景物:雪峰、密林、野花,向我们展示了独具风韵的雪山之夏,宛如一曲优美的抒情长歌。
  《威尼斯之夜》则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远在欧洲的意大利威尼斯,著名作家乔治·桑用细腻清新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威尼斯醉人的蓝天,可爱的夜空,恬静的夜晚,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喜爱。
  金字塔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埃及金字塔见闻》就为我们揭开了金字塔神秘的面纱。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细致,着重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外观及其建筑方法,条理清楚。
  江山如此多娇,但我们学习课文除了领略人间胜景,更重要的是习得语言,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组课文语言凝炼,表达准确,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语感的好材料,因此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识记字词,体味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教材与《亲近母语》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四季的脚步》和第十单元《中华名城》进行整合。《四季的脚步》写的是四时之景,有萧红的《严冬》,日本清少纳言的《四季的美》,还有王平君的《与四季交谈》。《中华名城》这一单元则是大家名篇,如老舍的《“住”的梦》,刘大杰的《成都的春天》,陆文夫的《梦中的天地》。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受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绮丽与神奇。

  单元导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识记本单元生字29个,并自主积累新词。
   2 背诵并默写古诗《乐游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熟读《骑马上天山》。
  二能力强化目标:
   1、淡化技能训练,重视感悟积累。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景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
   2、淡化教法的新奇,重视学法的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观察方法,习得“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发现美和描绘美的能力。
   3、鼓励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培养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透过文字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起去饱览那无边秀色的冲动,产生创造美的热望。

  目标实施基本措施
  1 写景文侧重于情感熏陶,在读中感悟文字的魅力,在多层次的阅读中悟出文字中的情,读出文字中的情。而《埃及金字塔见闻》则是一篇说明文,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2 对写景顺序的技巧训练,一是通过范文感知,二是课堂教学渗透,三是写作实践运用。
  3 重语感培养,可通过这样的方法:轻声读,理解话语中所包含的信息,并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抠字眼品词析句,联想前后,补充细节——再次感受读。
  概括起来就是:披人入境,品读入情,强化语感,积累佳句。
  小课题单元实施构想
  针对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江山如此多娇,结合本组课文教学目标,主要对写景的顺序进行强化和训练。
  写景有下列三种写作顺序:
  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骑马上天山》这篇课文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

  单元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拟用12——14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选读课文1——2课时;“词语超市”和“金钥匙”“古诗诵读”共2课时,习作2课时。

                      4 古诗二首
  一备教材内容
  《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华易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备编者意图
  选编古诗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唐诗的魅力;二是积累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
  三备教学方法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5.拓展与实践。第一首诗学完后可以依照唐诗素描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来读一读,如《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第二首诗学完后可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诗作与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四备学情
  《乐游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孩子们早已熟谙于心的古诗,因此背诵已不成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教给学生不会的,迫切想要了解的。因此,通过品词析句走进诗歌意境,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才是教学重点。
  参考资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诗句激趣,释题导入
  1. 课件出示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学生齐读,引出课题——乐游原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并且富有节奏感。因为这首诗歌对学生而言已经相当熟悉。
  2.指名读,理解“向”和“驱”在诗中的意义。
  3.默读古诗,结合诗下的注释和图片,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我从诗中读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相机教学:如果学生理解不够全面,师作以下讲述:
  诗人于傍晚时分,乘车观赏乐游原。登高远望,只见那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无限美好的夕阳金色余辉之中,便产生了“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的叹惋之恨,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也有人用现代诗诠释这一名篇:(课件出示)
  时间进入傍晚心意不佳,驱车到乐游原观赏落霞。
  这夕阳美景真是无限好,可只是黄昏已漫浸天涯。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小结:诗的头两句写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惆怅之感。(板书:惆怅)
  (3)女生齐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长安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指导朗读第三句。夕阳/无限好感爱“无限”之美,读出那种赞美之情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只是”对应了诗歌中的哪一句?
  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苦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他在25时被令孤楚之子推举中了进士,王茂之欣赏他的才华便将女儿嫁给了他,由于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从此他便陷入了牛李党派之争而无法自拔。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
  (3)朗读“只是/近黄昏”师:惆怅伤感的情绪,人生失意的感慨,国家大势将去的忧虑,全在这一声长长的叹息里。(板书:伤感)
  4.读诗韵。
  带着对诗歌的理解齐读
  四、作业巩固
  1. 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默写本诗。
  3. 推荐诵读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设计: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简介习俗,诗题导入
  1.中秋节之后,我们又将迎来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那就是?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一种节日出现在我们现代人面前,其实是缘于唐朝王维的一首古诗。
  学生齐声说出诗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相机板书。
  2. 读题,解题。
  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乡蒲州,属山西范畴,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非现在的山东省。
  3.那么,重阳节到底有些什么习俗呢?这首诗告诉了我们部分答案。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节奏基本上是2212。
  2.齐读。
  3.生谈在诗中的发现:重阳节的习俗
  相机教学:
  ①登高、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
  补充: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板书“茱萸”,正确书写,理解词义——一种植物的名称,可以入药。重阳节这天身插或身佩茱萸可避难驱邪。
  4.借助诗下注释理解诗歌。
  5.疑难求助。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交流。
  6. 齐读全诗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再读诗题。师:请问诗题中哪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
  明确:忆用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它就是“怀想”
  师:诗句中哪个字与它相呼应?
  明确:思用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它就是“思念”
  师:诗人所怀想,所思念的是他远在山西的兄弟。
  简介诗歌写作背景: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途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
  独:理解为“孤独”;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
  相机教学:(这二字的赏欣,由教师讲授为宜,因为六年级的孩子,缺乏这种生活体验。)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即便是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很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有过这种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3)女生朗读一二句,要读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指名读三四句,其他同学想像: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
  那么,王维想像中又是什么样子?
  明确:
  遍插茱萸少一人。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相机教学: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2)齐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四、作业巩固(2或3任选其一完成)
  1.背诵默写本诗。
  2.搜集整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出一期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主题的小报。
  3.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话题,完成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异乡 异客
                   每逢倍思亲   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   遗憾与期盼


                        5 骑马上天山
  一备教材内容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奇异瑰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宛如一曲优美的抒情长歌。
  《骑马上天山》先写天山外“戈壁滩炎暑逼人”,再写“进入天山……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写“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交待了作者先后游览的位置,也写出了这些地方的变化特点。
  文章选取天山三处最具有特色的景物:雪峰、密林、野花,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风韵的雪山之夏。第二自然段开头即以“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解释了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然后依次写了高大静美的雪峰、壮观的雪水、清澈的溪流,观察角度由高到低,由远而近。文中形容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雪水飞泻似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生动。而蓝天和云影衬托出了雪峰的高大、静美,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出了天山的寂静,也为天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三自然段用“蜿蜒无尽”形容森林之广大,用“参天巨伞”形容“密密的塔松”。森林茂密,日影细碎,马蹄溅水,再偶传几声鸟鸣,这些景象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幽静的山林图。
  第四自然段写了天山深处的花溪美景,以写野花为主,铺其色,炫其艳,状其大,显其多,夸其高,极尽描绘之能事。山色柔嫩,山形柔和,五彩缤纷的野花遍及溪流两岸,犹胜“春天的花园”。
  二备编者意图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文字中领略祖国西北边疆的天山的美丽风光;二是让学生在读书感悟中了解写景文的写作顺序。
  三备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这类文章的特点通常是文字优美,条理清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学前,作为教者来说必须深入地去品味课文,大到一段、一句、一词,小到一个标点。沿着作者的叙述路线、思维路线进入作者的心境,努力和作者融为一体,分享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同悲、同喜。
  学习写景的文章,都要以诵读为主。读的目的是为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为了把握作者的写作情感,是为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为了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但是,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类写景的文章见识的也不是一两篇,因此,品味作者遗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抓景物特点顺畅成文的表达方法才是学习的重点。
  平时我们口头上对学生说的最多的就是“写景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啊,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描写啊”等等。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这有赖于学生细致的观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关系。但按照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则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一般来说,写景有下列三种写作顺序:
  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骑马上天山》这篇课文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更全面地反映
  为了区分,也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顺序的不同之处,特提供范文两篇让学生比较、学习。
  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的见范文《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学生已经学过,教师稍作提示便可。
  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的,也就是“时序法”的范文可见《三峡之秋》,另外,《亲近母语》第11册第六主题单元中的《四季的美》和《与四季交谈》也可布置学生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至少会明白写景原来可以有这么些方法,畏难情绪自会减少几分。
  在学习《骑马上天山》的时候,主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另外两种,主要是在作文训练时进行指导与实践。
  四备学情
  对于这样的写景美文,学生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作者碧野的语言风格是追求“诗的意境”,所以,他的文章可读性很强,特别适合于朗读。那么,对于写景的顺序,学生已经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略知一二,因此,教师要对这一类文章进行一个梳理,从而让六年级的学生掌握写景文的一般规律和表达技巧。
  参考资料
  作者资料
  碧野,原名黄潮洋,中国现当代作家。广东大埔人。碧野以散文享誉文坛,其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语言颇具音乐美。他的描写新疆边塞风光、民族风情的散文在建国后的散文创作中独树一帜。有散文集《天山南北好地方》《情满青山》《月亮湖》《边疆风貌》等12部,另有《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丹凤朝阳》等9部长篇小说和《乌兰不浪夜祭》等5部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碧野散文集》是他几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小结。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由炎夏炽热的戈壁滩直上天山,可经历神奇的四季变幻,山中如秋天般凉爽宜人,再往里则是春暖花开,别有洞天。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其山腰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天山景物记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象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象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象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象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象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象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雪峰·溪流·森林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是骑马上天山。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象走平川,又快又稳。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象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婉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象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这时,如果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遮去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耀着你烟头的红火光。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中他们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象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象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象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象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为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象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象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象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倚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畜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那是云头那是畜群。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象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象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象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畜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那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象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东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辰。
  过后,整个草原沉浸在夜静中。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者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畜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夜幕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安静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只有当黎明来到这草原上,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马群里的马匹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而当人们怀着惊喜的心情走拢去,马匹立刻就分为两群,其中一群会奔腾离你远去,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象许多飘曳的缎幅。这个时候,你才知道那是一群野马。夜间,它们混入牧群,跟牧马一块嬉戏追逐。它们机警善跑,游走无定,几匹最膘壮的公野马领群,它们对许多牧马都熟悉,相见彼此用鼻子对闻,彼此用头亲热地磨擦,然后就合群在一起吃草,嬉逐。黎明,当牧民们走出蒙古包,就是它们分群的一刻:公野马总是掩护着母野马和野马驹远离人们。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
  日出后的草原千里通明,这时最便于去发现蘑菇。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这个时候你只要立马草原上了望,便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翠绿的圆点子,那就是蘑菇圈。你对着它朝直驰马前去,就很容易在这直径三四丈宽的一圈沁绿的酥油草丛里,发现象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会添上你的帽子、甚至马靴去装。第一次采到这么多新鲜蘑菇,对一个远来的客人是一桩最快乐的事。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天山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天山上却生长着旱獭。在牧场边缘的山脚下,你随处都可以看见一个个洞穴,这就是旱獭居住的地方。从九、十月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
  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肥肫肫,圆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
  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拔海几千米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女良药。
  天然湖与果子沟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有巨大的天然湖,就象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如果你站立高处了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鳞光闪闪,象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子孙们现在已在放牧着羊群。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当然,这象征着哈萨克族不幸的湖,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
  山高爽朗,湖边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恋爱,生育,他们弹琴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
  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象被一刃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深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象条飞练地泻下,即使站在几十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水链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象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如果你顺着弯弯曲曲的涧流走,沿途汇入千百泉流就逐渐形成溪流,然后沿途再汇入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
  就在这种深山野谷的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每当花红果熟,正是鸟雀野兽的乐园。这种野果子沟往往不为人们所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条野果子沟,沟里长满野苹果,连绵五百里。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成熟累累的苹果无人采。老苹果树雕枯了,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多少年来,这条五百里长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
  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这条野苹果沟,开始在沟里开辟猪场,用野苹果来养育成群成群的乌克兰大白猪;而且有人已经开始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血液,增进人们的健康。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可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也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索溪峪的“野”
  一走进张家界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野。
  山是野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雕琢,赋予的毕竟是人工的美,这种人工的美,是不能与索溪峪的山比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请树木大叔帮忙,五根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索溪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我们到黄龙洞去,六过索溪水,解放牌卡车就是从这水下的卵石路上开过去的。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水花四贱着,卵石挤碰着,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大约是因为和我们人类同祖先的缘故,对我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们来到野生植物园时,一大群猴子飞腾跳跃,十分欢喜地表示迎接,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下面经过时,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了过去。而那只调皮的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
  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佳句。
   3.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特点。
   4.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遗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抓景物特点顺畅成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天山的诗文、图片等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创境,深情导入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大山脉,那里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无论谁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不禁对文中的所描述的地方——天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2.今天,天山不再遥远,我们有幸随著名作家碧野一道“骑马上天山”,去领略天山美丽的风景,去亲近她明媚的面容。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明确:本文只是《天山景物记》的节选内容,原文包括“雪峰·溪流·森林”、“迷人的夏季牧场”、“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天然湖与果子沟”共四个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随文识字:
  读准字音:焉耆、撇(多音字)
  认清字形:疆、撇、蹄、蜿蜒、玛瑙
  理解字义:冲激、五彩斑斓、轻灵、
  叠词:白皑皑、斑斑点点、重重叠叠、密密层层
  相机教学:对于学生读得不够流利,或停顿错误的句子,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并范读,小组读。
  2.再次默读全文,边读边标出文中提示游览路线的句子。
  3.读书交流。
  ①作者骑马上天山,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
  明确:雪峰、密林、野花
  ②你能找告诉我们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吗?请学生读一读。
  明确: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③明确:这种写景的顺序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移步换景”法,也就是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景物。
  4.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美美地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三、主题展示,丰富认知
  1.天山留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呢?——奇、美。
  你了解天山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它的资料呢?
  2.“美丽的天山”主题展示——学生展示有关天山的资料。
  师相机补充出示天山图片,介绍天山。
  3.诗人笔下的“天山”也令人神往。诵读积累有关天山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清·洪亮吉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汪曾祺
  4.小结,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之美。
  2.练写生字,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及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碧野先生在他的《天山景物记》的开头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
  二、走进天山亲历美
  无限风光尽在雪峰
  1.师引读: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是骑马上天山。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象走平川,又快又稳。
  那么,进入天山后作者最先感受到最先看到的是什么呢?
  请一个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3.交流反馈。
  相机教学:
  ①“撇”这个动词用得好,在这里是“抛弃”之意。写出了进入天山后凉爽怡人的感受。
  ②“蓝天衬着高高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象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句子优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而且动静结合,可让学生先谈这些句子给自己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进文字,有感情地朗读。
  ③小结:无限风光在雪峰(板书)
  ④齐读
  婉蜒无尽森林翠绿
  1.师:再往里走,天山越来越优美,在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板书)的翠绿(板书)的原始森林(板书)。
  森林里有什么?请大家默读第三段,画出作者描绘的景物。
  2.交流:
  看到的:塔松像参天巨伞、日影斑斑、烧焦的枯树
  听到的:水声轻灵、鸟鸣声远、(追问:你是怎么理解“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音轻灵,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的?)
  想到的: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补充资料:天山上奇珍异品确实很多,在“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那个章节里作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膘壮的野马,又肥又嫩的蘑菇,肥肫肫,圆滚滚的旱獭,柔静多姿,洁白晶莹的天山雪莲。)
  3.小组比赛朗读。
  缤纷野花春意满山
  1.师:如果说刚进天山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描写野花的句子。
  2.学生朗读找到的句子,其他同学在书画记。
  3.默读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写出了天山野花的哪些特点?请找出关键字眼。
  明确:
  ①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追问:下面哪些句子还写到了野花的高?
  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为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可让学生体会推敲“浮”、“花海”、“一伸手”带给人的感受。
  ②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美
  ③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
  相机教学:当学生找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先让他读,读出对句子的感受,并说出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5.小结: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这三个自然段描绘的其实是三幅美丽的画卷啊,前面两幅我们已经取好了名字,请你们为第三幅画取个名字。——缤纷野花春意满山(意境同即可)
  看着板书读那三句话:无限风光尽在雪峰
  婉蜒无尽森林翠绿
  缤纷野花春意满山
  难怪作者会对天山由衷地赞叹……
  课件出示: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①指生读(如果学生读得很好,那么,则齐读;若不太好,则范读。)
  ②齐读,带着赞美之情。
  6.总结:如此胜景,怎不让人流连忘返?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舍不得离去啊!我们的作者和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天山景物记》的结尾写道: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可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也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课件出示)
  三、走出天山延续美(作业布置)
  1.天山如此美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2.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骑马上天山
               无限风光尽在雪峰
               婉蜒无尽森林翠绿
               缤纷野花春意满山


                     6* 威尼斯之夜
  一备教材内容
  这篇文章不长,但文笔细腻、清新隽永,出自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乔治·桑之手。虽然文字简短,但水城威尼斯的魅力却尽收眼前。文章通过描绘威尼斯令人陶醉的蓝天、夜空和四周景物、建筑,表现出威尼斯夜晚的恬静和清新,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喜爱。
  全文包括两个自然段,各自然段的第一句提示了该自然段的内容。如第一自然段开头便写道:“威尼斯蓝天的妩媚和夜空的可爱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然后写梦幻般的湖面,“湖面水平如镜”“四周一片蔚蓝、宁静”“水天一色”,有如“甜美的绮丽梦境”;写清澈的夜空、明亮的星星,“空气那么清澈、透明”。第二自然段着力描写威尼斯夜晚的清新和恬静。皇家花园、大理石台阶、运河、镀金的栅栏、风格独特的威尼斯小艇、夕阳余温尚未散尽的石板小路。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渐行渐深,充分领略威尼斯迷人的优雅与宁静。在作者的笔下,晚风中的椴树、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圣玛利亚教堂的圆顶和尖塔,都给抹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辉,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如此清新与恬美。课文最后一句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感受,当教堂顶楼上的钟声在夜空中徐徐回荡时,平静感便透入你的灵魂,更衬得威尼斯是一个“安谧和静止”的所在了。
  二备编者意图
  三备教学方法
  本文出自外国作家之手,描述的又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异国风情,应注意课内外结合,让学生课前搜集威尼斯的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同时又激发学生对外国作品、异国风情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围绕课题《威尼斯之夜》质疑,与学生随机交流有关威尼斯及其作者的资料,解决学生对作者及威尼斯的部分疑问。再抓住课文提示进入教学,让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句,理解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由此明了课文以两个自然段分写威尼斯之夜不同的特点与风情。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反复品味、积累,来了解、感受和欣赏威尼斯之夜的魅力,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读,读出威尼斯夜晚的恬静、蓝天的妩媚、夜空的可爱和四周景物的清新。语速要慢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美的感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
  本课生字宜让学生自主识记,教师只需提出重难点字作指导,如蔚、镀、膏等。另外词意可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如近义词的区别比较:平静、恬静、安谧、静止等。
  四备学情
  参考资料
  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著名女作家,本名奥罗尔·杜邦,出生于军官家庭。1831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安蒂亚娜》《安吉堡的磨工》《魔沼》和《弃儿弗朗沙》等。乔治·桑是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恩格斯认为她与欧仁·苏及狄更斯一样,是“时代的旗帜”,她被誉为法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女性,其作品已被列入法国进步文化遗产之列,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广泛的影响。
  威尼斯城四周环海,建在120个岛上,全市靠400座石桥沟通,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还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然而,威尼斯现在正面临洪水的侵袭、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曾发生圣马可广场被洪水淹没的事件。近年来,意大利政府和威尼斯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呼吁拯救威尼斯。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并积累语言。
   3.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并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无比喜爱,激发关心国外风土人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照片导入
  1.师:请看屏幕上的照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课件出示:威尼斯照片)
  你是根据什么而作出这个判断的?
  请同学们说一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威尼斯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一位外国作家乔治·桑,去领略一下异国水城之夜的恬静与优雅吧!
  2.板书课题,指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威尼斯第一印象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正确停顿。
  2.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蔚、镀、膏。
  3.交流:读完课文之后,威尼斯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那么,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又是什么呢?
  追问: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呢?过渡到探究课文。
  三、品读感悟威尼斯迷人的魅力
  1.师配乐朗读,请学生闭目倾听并感受,威尼斯的夜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其中的什么情景?
  2.理清结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主要特点?你能找到提示我们主要特点的句子吗?指名说,朗读。
  3.自读品味:
  (1)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描写的?
  (2)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4.交流反馈。
  5.朗读回味。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和朗读,你想说些什么来夸夸威尼斯的夜晚、赞美威尼斯的风景?
  把你感受到的威尼斯的美读出来。自由练读,配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
  1.你还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课后查阅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威尼斯神奇的魅力和迷人的风情。
  2.找几篇外国文学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威尼斯之夜
              妩媚、可爱
              平静、安谧、静止
              清新、恬静


                    选读二 埃及金字塔见闻
  一备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选入时对原文略有改动。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及其建筑方法,为我们揭开了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文章语言朴实,描写具体细致。开篇概述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然后分别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的几种说法。第三自然段提示了作者由远而近、有序移进的观察顺序,“我们站在高处远眺”,“再走近一看”,“当我们顺着低矮得几乎要爬行的通道进到塔的核心部分”等,条理清楚。第四自然段中巧妙地抛出了一个设问句,引出对其建筑方法的猜测。文章最后两句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感受。文章还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来帮助说明金字塔的外观特点,如“金字塔底部原有230米见方”,“塔高原为146米多”,“据估算,整个塔共用了230多万块石料,平均重约2.5吨,其中最大的石料约重160吨”。
  二备编者意图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大多是介绍风景名胜,只是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埃及的金字塔》重点介绍了金字塔的外观及其建筑方法,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但语言表达很生动。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在历史上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读完这篇文章,可找到部分答案;同时,通过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备教学方法
  本文为选读课文,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除作针对性教学外,也可作课外阅读材料。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理清重点与难点。另外加强小组合作研读,如在研究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时,可以此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但在操作时要注意实效性。由于本文是说明性文章,教师要相机解决疑难,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说明方法。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方面,可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这样便于学生反观自己,升华自己。比如可如此设计问题:“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还可以展开小辩论:“为了给一个帝王建造陵寝,有多少人陪葬在沙漠中啊!你认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积极探究,深入感悟,使学习得到了深化。学生有了兴趣,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或书籍等进一步了解古埃及、古中国等,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四备学情
  这篇文章是一篇选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因其神秘,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浓厚;另外,也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适合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1.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读题。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激趣:“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今天的探险之旅,去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词语,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提出重难点字词,认读。
  4.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了解到关于埃及金字塔的什么知识?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由交流。
  三、研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说“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呢?以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金字塔的外观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宏伟和精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作者的观察点,理解重点句子,指导领会句子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2)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设问句,交流有关建造方法的几种说法。
  4.拓展提升。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数的。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2)小辩论:为了给一个帝王建造陵寝,有多少人陪葬在沙漠中啊!你认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所了解的埃及。
  2.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及中国长城等古代建筑的课外书。


                         语文乐园二
  一备教材内容
  “词语超市”包括读读记记和读读写写。训练的目的也分为读记和读写两个层次。
  “金钥匙”,在这个乐园中,它提供的是《骑马上天山》的解读“密码”,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来阅读理解课文。
  “歇后语”所选取的例子都来自民间生活,通俗易懂,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激起学生对“歇后语”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诵读”选的是元代白朴的一首曲子。它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用青、绿、白、红、黄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前面两句充满萧瑟之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如此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全诗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语文生活”结合课文及阅读的积累和训练,安排学生写一处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景物,旨在训练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技巧,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备教学方法
  1.在教学“词语超市”时,注意“记一记”与“写一写”两部分要求不同。可以让学生多读读记记这两组词语,质疑解疑,排除字词的音形义疑难之后,引导学生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金钥匙”提示的是《骑马上天山》的解读方法,在让学生回顾课文的学习后,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来阅读理解课文,也来说说其他课文的解读捷径。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将此方法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3.“歇后语”中所选语例通俗易懂,可以先交流歇后语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这一传统语言形式,再熟读理解,并创设情境练习用歇后语说话。师生最后相互交流课前所搜集的歇后语,进行积累拓展。
  4.相对于古诗词,元曲学生见得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在元代,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等。“天净沙”是元代小令中的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曲子吟咏的主题。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其中描写的十二种景物,想象其展现的色彩斑斓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这首元曲的妙趣。建议给学生补充马致远的《秋思》,比较学习。
  5.“语文生活”中安排的是写一处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景物,可告诉学生不一定把目光停留在名胜名景上,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写出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技能与方法应用其中,让自己的文章语言变得更美。
  三备编者意图
  语文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之一就是它的“语文乐园”,一般都是六大版块,“词语超市”是对本单元要掌握的词语的一个归总,分“会写”与“会认”两个层次;“金钥匙”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趣味语文”这次是歇后语;以前的“自主阅读”被“古诗诵读”所代替,是为了丰富古诗积累;最后就是“语文生活”和“习作”了。“语文生活”是为了“习作”作准备,贯彻的是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习得的理念。
  四备学情
  对于歇后语,白鹤的学生能做到脱口就来几句,但对于歇后语的类别,以及将歇后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说话训练,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创设情境运用歇后语的语言训练”。
  参考资料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在一般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第一,谐音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空棺材出殡——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吃了秤砣——铁了心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第四,故事类。如: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目标
   1.熟读积累词语,达到书写识记与理解运用的要求。
   2.熟读积累“歇后语”,感受传统语言形式的魅力。
   3.理解《天净沙·秋》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
   4.写一处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景物,训练和考察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描写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入题
  2.出示第一组词语卡片,指生认读,同桌互读。
  质疑解疑:这些词语你哪些地方不懂或者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同桌互读。
  质疑解疑。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上台书写演示,共同订正。
  4.你还积累到了哪些描写景物的好词语?向大家推荐。
  二、金钥匙
  1.激趣入题:“金钥匙”有着神奇的魔力,谁拥有它,谁就掌握了解读课文的密码,找到理解课文的捷径。
  2.自读题目,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3.回读第五课,体会题目所说的意思,说说你的看法。
  4.交流,第五课《骑马上天山》的解读“密码”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5.举一反三,试着运用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来读读本单元其他的课文,说说你的体会。
  6.小结。试试“金钥匙”的魔力,运用这种方法再读读课外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
  一、歇后语
  1.激趣入题。(师创设情境时用上一两个歇后语。)
  2.初读感知:自由读,指名读歇后语。
  3.你了解歇后语吗?它有什么样的格式与特点?
  师生交流歇后语的相关资料。
  4.熟读成诵。
  5.这些歇后语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不懂的吗?
  6.创设情境练习用歇后语说话。
  7.拓展:歇后语接力赛。
  二、古诗诵读
  1.导入。
  在“语文乐园”里,我们去了“词语超市”,积累了好词语;又拿到了一把“金钥匙”,收获真不小,现在我们来领略一首元曲的魅力。
  2.读题。
  指名读题:天净沙·秋。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在元代,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等。“天净沙”是元代散曲小令中的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曲子吟咏的主题。
  3.简介作者。
  白朴:元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4.指名读这首小令,正音,理解词语。
  ①残霞:晚霞。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5.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作者在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表现了秋天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描写了十二种景物,每一句基本全由名词构成,好像在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的秋景图。)
  7.读读想想:这首曲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写秋天萧瑟凄冷的情景。而“一点飞鸿影下”转出“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样一幅活泼鲜明的图景。)
  8.一边想象曲中描绘的图景,一边读,读出这首曲的韵味。
  9.指名读,集体试背。
  10.拓展阅读:《天净沙秋思》

                    第三、四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天山胜景令人向往,水城威尼斯让人留恋,埃及金字塔神奇而迷人……每每当我们读到优美的写景文章或精彩的景物片断时,总是会不免“啧啧”称奇,有时甚至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优美的写景文章能把人带入美丽迷人的情境,波涛汹涛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清澈见底的漓江,唱着歌流淌的小溪,到处是鸟声鸟影的鸟的天堂,色彩缤纷的五彩池……这些景色都使我们感到新奇,得到美的感受,使我们也往往羡慕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往往会想,要是自己也能把自己去游览过的美景写下来,那该多好!其实,并不是名胜名景才美,美无处不在,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一起来感受生活中的美,描绘生活中的美。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写作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题中向我们提示了什么?并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2.交流:
  (1)写你熟悉和喜爱的一处景物。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可以写苍翠的山岭,阴凉的树林,平静的水库,潺潺的溪流,一棵老槐树,一座菜园,一个池塘,一座小桥,一个院子……
  假如你生活在城市,可以写市政广场,街心花园,小区绿地,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段林荫道,一个大院……
  除了写景物,还可以写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还可以写四季的变化、晴雨晨昏的不同。
  (2)要求:
  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选两三个有特点的地方来写。
  注意观察,如果方便,习作的时候还可以专门去观察、感受。
  也可以在习作前阅读其他写景的文章,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题目自拟。
  三、交流拓展思路(提前要学生带好旅游时拍的照片)
  1.看着照片,说说当时看到的情境,那个地方的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位同学介绍得是不是具体?对介绍的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老师或是引导大家提出建议,可以补充些什么,或是鼓励大家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要问的”,再让介绍的学生针对提问回答,把内容说得更具体些。
  2.写作指导:
  A 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①努力发现和描绘景物的色彩特征。我们平时常说,要观察和描绘出多彩多姿的景物,所谓“彩”就是指颜色,“姿”即姿态。任何景物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状色彩,比如,同是山,桂林的山又“奇”,又“秀”,又“险”,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大兴安岭却是“群岭起伏,连绵千里”,“每条岭都是那么轻柔”,两处山景迫然不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各自的特点,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②要善于发现和描绘景物的动态,树木花草在风中摇曳,长江三峡水一泄千里,黄山云海变化万千,还有,有时静止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观察也还会给人动的感觉。
  ③指导学生观察,认真体验景物在自己内心唤起感情、产生的种种感想。引导孩子们想一想那些飞泻的瀑布、拍岸的惊涛,那飘扬的雪花,洒落的细雨,醉红的枫叶,洁白的荷花……在自己心头唤起那些回忆和美好的遐想?
  B 写作顺序要理清
  ①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写景文中,你学到了哪些写景的顺序呢?
  明确:
  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骑马上天山》这篇课文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
  ②请根据你所要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写作顺序。
  四、学生酝酿写作
  1.提示: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内容,可以打腹稿,也可以列出写作提纲。
  2.选取有特色的几点来具体详细地描写,不必面面俱到。
  3.从以前读到或者学过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学习把自己的文章结构处理得更好,把事物的特点刻画得更生动,把语言写得更美。
  五、学生完成习作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6/2022-02-18/8603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