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鲁迅的《风筝》所想到

[db:作者]  2022-02-18 00:00:00  互联网


  一九二七年鲁迅出了一本散文集,名《野草》。虽然他自己认为“心情太颓唐了”“是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但其中含蓄隽永、振聋发聩之作比比皆是。我翻到《风筝》一文,读后思之良久,不仅感动,而且被引向人性的深远之处。

  鲁迅早年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鄙薄,以至对小弟弟于风筝的喜爱也采取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终于有一天,他当着小弟弟的面将一个即将完工的风筝折坏踩扁,并傲然地扬长而去。待到中年,他从书本中明白,“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顿然悟到自己过去的那种行为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心情如铅块般的沉重。他想补过,却为时已晚,因为他和弟弟都已是长胡子的中年人了。于是,他期盼着他们在谈起儿时的旧事时,作一个忏悔而得到小弟的宽恕。遗憾的是,小弟已根本不记得此事了。鲁迅慨叹:“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一些人谈起鲁迅就以为尽是些匕首投枪,还有人认为鲁迅作文一向尖刻,甚至“逮着谁跟谁急”。其实,他们哪里懂鲁迅呢?鲁迅确实常常在精神上解剖世人,但他对自己的解剖和反省也是超乎常人的。从《风筝》一文就可看出,鲁迅有一种强烈的忏悔意识,哪怕是一件过去的小事,他也不肯原谅自己。这里不仅仅只反映思想观念的对错与纠正,而是直指现实生活中人对人的尊重及对人性的幡然领悟。人的行为受思想观念所左右,当他实实在在明白自己的错误(是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推诿到社会影响或其它因素上)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主动承担过失的责任,深切地忏悔请求宽恕,这是许多伟大的思想大师人格的崇高之处,鲁迅亦然。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怎么很多人惧怕忏悔。且不说大和民族的一些人对二战中日本侵华暴行的矢口否认,也不说“没文革”中一些为非作歹者对当年丑行的讳莫如深,生活中就有一种人毫无忏悔意识。他们或许出卖过朋友,或许背叛过亲人,后来也知道自己确实是做了很不齿的事情,却始终在人前梗着脖子宣称:誓不言悔。真的不悔吗?恐怕未必。他们的虚荣心使他们产生这样的心态:我错了是我的事,我自己吃下酸果,何须别人说三道四,再说环境因素不能忽视,社会因素不能忽视,被心怀叵测之人诱骗也不能忽视,我究竟有多大责任呢?我有什么可忏悔的呢?于是越想越有理,对批评他们的人,甚至对曾被他们伤害过的人怨恨起来。他们不懂得,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而新生,会使被伤害人的心灵获得一些儿慰籍,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而升华。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当然,也可以。等待着人们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阴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

  人们都说日本民族缺乏忏悔意识,中华民族就有很强的忏悔意识吗?这真的很难说。我不知道忏悔是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很多中国人与那些个日本人一样,不知道什么叫忏悔,无所谓自觉自省,一听说这个词,开始感到陌生,继而就东拉西扯起来,以阿Q精神来指责别人是“阿Q”,很令人失望。幸而,还有很多中国人,他们或许并不象某些“文化名人”那样流光溢彩,然而他们的脚步却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他们是鲁迅、巴金等一干人,他们懂得忏悔。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7/2022-02-18/843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