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返回 打印

胡思乱想-

互联网  2015-07-30 00:00:00  互联网

 我以为我的笔锋很犀利,我以为我的目光很敏锐,但我错了。一弯冷月悬于窗前,点点细碎的银色爬上我的心窗。遥远的片断闪动在脑际。独居斗室,静坐如禅。

  对于宗教,我是敬仰的,但我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以我的角度来诊释着我对宗教的理解。虽然有时我读不懂其中的玄妙,但我学会了“悟”,这已足够了。

  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永远存在着宗教。作为凡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蔑视或指责教徒。在这个繁杂的世界,到处拥挤着不尽如人意。

  于是人类便在万物众生的世界为自己雕塑了一个可以存放灵魂的地方,用以支撑自己存活的勇气。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欲望乃与生俱来。我不喜欢宗教中对于人性欲望规定太多的教条,那是一种权威主义。

  真正的宗教只是一种精神和心智。一种透明一种韵律。

  有人问:什么是禅?法师回答:“你来的时候经过了那条峡谷吧?峡谷里空空的脚步声就是禅。”

  老庄哲学中包含的相对观念、直觉观念、整体观念,至今仍是人类思想的二大笔财富。以道家学说来修身,或许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佛学是心学,人别于一般动物,作为天地间物心统一的惟一存在,心以身囚,常被食色和沉浮所累。

  当人类意识形态的思辨开始在暗夜扩张的时候,我能够听到宇宙中有坚硬的东西在相互碰撞。似乎夜晚较之白天更为人类所喜爱。人在白天看得太清楚了,需要夜晚的朦胧和混沌,或许处于星光雾色之中,人才可称其为人,《天问》由此而生。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当上帝真的死于这个商品信息高科技的时代时,人类是否会同充斥于其中的股票、电脑、灯红酒绿、克隆技术等只属于20世纪末一样,在失去精神的离心状态下自由飞散。

  赫胥黎老人说:人就是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不能满足,这个世界就会从外部毁灭;如果满足,这个世界就会从内部毁灭。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于他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混沌一片。不知谁能来担任当初盘古的职责。当梦境与现实、贫瘠和前卫同样拥挤于大街小巷;当文明与下流、高尚与卑劣同样行走于匆匆的街市;当公仆与政客、策略与骗术同样充塞于公堂与住宅之中;当一切都将被汹涌的现代文明无情地整容;当社会发展处于一种近乎疯狂的巅峰状态时,崩溃已离我们不远。

  人类将要进行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运动。太现代的现代,后现代的现代横亘在人类面前,没有不知所指周围的理想正在沙化,周围的情感也在沙化。没有理想和自由,只有千差万别的行尸走肉。谁在大声哭泣?!哀叹人类。

  有一个著名的寓言:两个人喝水,都喝去半杯。一个说:“我已喝去了半杯。”另一个说:“我还剩半杯没喝。”

  这似乎是同一个意思,但细细琢磨,他们说的又不是同一个问题,若喝去半杯水的悲观主义者和还剩半杯水没喝的乐观主义者同处于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我想他们也许会不知所措,是喝掉半杯还是剩下半杯?

  这真是一个问题。

  一条大街上,一个马夫用鞭子猛抽一匹瘦马,哲学家尼采突然冲上去,忘情地抱住马头,抚着一条条鞭痕失声痛哭,让街上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从这一天起,他疯了。

  “上帝死了。”这只是尼采心灵的创伤,是他长期的脑痛和半失明的双眼,是他突然抱住马头时进涌而出的热泪。

  尼采并不缺乏泪水,并不缺乏仁慈与厚爱,但他从不把这些抛向人间,却选择了一匹陌生的马来倾听他悲哀的嚎陶。尼采对人类的绝望出自于他对人类的体验。我们可以知道以他精神的高度,他得到的理解很少,相反他得到的讥嘲、曲解、侮辱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尼采终于绝望了,那匹马或许是他理想和自由的柄息之地。

  我为尼采感到惋惜、孤独者、绝望者、痛苦者、矛盾者、精神者……谁能理解他的疯?谁能?!

  项羽带着800子弟兵冲出汉营。千辛万苦逃到乌江边时,身边仅余下26人。江水滔滔,芦苇瑟瑟,26壮士相对无言。兀立江边的项羽,面对一败涂地的惨境,独自不平高呼:“天亡我!”他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拒绝了惟一的逃生希望。在与紧迫而至的汉军进行了一番殊死搏斗后,这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横剑自勿」于江边。项羽的死很有他的性格特点,正如他的一生,虽然暴庆自负,但一举一动都光明磊落,极具英雄气概。他的失败,也给人一种悲壮的美感。也许正由于此,杜牧才有“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之情;李清照才会以少有的豪放,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溢美之句。也许正由于此,尽管项习习一举屠杀秦兵20万,但仍未被划入架、封之流。他,算得卜一个袅雄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危。在病重期间,他妥善地安排了后事。

  他看到了吕后的野心,因而与群臣共订白马盟:非刘姓之人不得封王,又将萧何、周勃、陈平等人均安排在朝廷重臣的位置上。之后的种种变故,无不证明了其预见的正确性。也就在这时候,他拒绝让太医治疗,他认为自己得天下乃是上天成全,此时的死也是天命使然,不得违抗。对于此后汉王朝的兴衰气运,他也只是淡淡地告诉图谋不轨的吕后“亦非而所知也”。在我看来,刘邦死前的种种行为,尤其是对群臣,对吕后,对死的态度,都很理智。这也正是刘邦的主要性格特点,他因此得天下,也因此保天下。同一时代的两大袅雄,死时均承认“天命”,不同的是,一个是末路英雄无可奈何的怒吼,而另一个则恰恰体现了英雄暮年的睿智和旷达。

  项羽和刘邦以其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楚汉相争的这一段历史显得格外有特色。尤其是他们的先后人关,不但使其之间的矛盾正式明朗化,也使各自的性格得以最充分的展示。

  秦二世二年,楚怀王命项羽北救赵,刘邦西略秦,并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

  救赵的巨鹿之战,也许要算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违抗怀王旨意,斩主将宋义,断秦军粮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杀场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使各路诸侯“屏息以观”,过项羽帐,“莫敢仰视”。而与此同时,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不费吹灰之力打进咸阳。

  作为出身庶民的刘邦,初进豪华的阿房宫,大感眩迷,但他随即认识到这正是亡秦之物,立刻命令哄抢金银的士兵封锁仓库,安抚百姓,回归灞上。他以怀王为借口,对秦朝的遗老遗少采取了宽容态度,又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从而大得人心。这种仁义的美名不但使他有了与项羽分庭抗礼的资本,也使他在以后的楚汉相争中大占便宜,无疑是一步极其厉害的棋。

  紧随其后的鸿门宴,是项羽悲剧的序幕,恐怕也是刘邦一生中最惊险的时刻。在这场杀机毕露的宴会中,刘邦的外交手腕是极其高明的。他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项伯这根救命稻草,亲至鸿门向项羽卑辞言好,但卑中有亢,使骄横自负的项羽“无有以应”。有人认为,项羽的优柔寡断实乃沽名钓誉。

  但我觉得,项羽曾不顾世人诽谤,一举活埋了20万不过稍有微辞的秦兵,对于刘邦这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他又何至于为了名声而不忍下手呢?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上是奇怪而矛盾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也许这正是他的可悲可叹之处。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还无法与项羽相抗衡,只好无可奈何地回赴封地。在他身后,是项羽所放的接连30日的冲天大火,烧毁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火中夹杂的是八百多名秦朝贵族的哀嚎。楚汉之间的矛盾,就这样暂时地不了了之。但从鸿门宴的明争暗斗,至分封诸侯,楚河汉界,坟下之战,项羽一步步由主动走向被动,而刘邦则恰好相反。

  刘邦是理智的,论英勇善战,他也许远远比不上项羽。唯水一战,项羽以疲劳之师对付刘邦休整已久的军队,仍将刘邦打得惨败,甚至俘虏了他的妻子和父亲。但也由于此,才使刘邦有更多的机会反省、认识自己,也更自知之明。同时,他也极善于洞察别人的优缺点,收张良、提韩信,从谏如流,使得他具备了成为一代明君的必要条件。正如其自述:“坐在帐帷里定计划,算得准千里之外的胜利,论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怎么也比不上韩信,这3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http://www.00-edu.com/zuowen/xxzw/6/2019-09-22/142170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