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容易随心难,什么又是随梦呢?我理解的随梦,其本质就是人的生命中所流淌着的心性。
心性是什么?心性,是人的灵魂?还是生命中的情愫?
心性,来自内心的本源;灵魂,是来自内心的本质;情愫,是来自内心的本心。三者相互融合又有各自的差异,就在于人自身的修养、品格和情理。有研究者总结《道德经》的内涵说,《道德经》的五千言,只不过是在阐述“慈、俭、和、静”四个字。一个研究者的随心之语,我们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一个道理,这就是善养生者,必须以慈俭和静心为根本;善情怀者,必须以谦和和性情为根本。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人生在一阴一阳之间,呼之于道,道在乎于心。心性,也是做人的基本要素;灵魂,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情愫,也是做人的基本要素。从道至心,由心说佛,都是内心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包容。
话说佛学,佛学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欢喜之心;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的福缘之祥,我并不排斥其它的宗教文化,也热衷于宗教文化的身心体验。比如,我会时常去教堂“听”礼拜,也会经常去道教场所“看”道的礼教。记得台湾的证严法师说“福”的故事,她对福的观点、思想和体验过程,就是人应互相帮助、彼此关怀;互相倚靠、不能间离。我对福的理解是:福祥,源自人的内心,也来自人的心性。福缘,源自人的真心,也来自人的心觉。人与人之间,绝非只有夫妻才会融合;绝非只有朋友才会相容。美好的生命过程,靠的是相知者彼此的依恋;美好的生命感受,靠的是友好者彼此的相依;美好的生命体验,靠的是是倾心者彼此的融合。
人,要懂得造福,也要懂得修福,更要懂得给予他人之福祥,才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内心活动。佛,有因缘。茶,为之茶,也是有因缘。由此,佛教分析人生轮转的四个阶段,这就是:生有、本有、死有、中有,这四有仍在轮转之中没有脱离生死。也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人之生命体本身是变化的,相续不断的、因缘不断的。至于如何明心见性,如何清心若素,这在于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在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感受。我喜欢清晨的半小时,来一杯淡淡的清茶,身心来一次享清福的感受,祈求身心所收获的清心,也是随心绽放的过程。由此想到,佛教把静心的过程称之为禅,茶心、禅心;茶味、禅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也。
注:随心、随缘、随梦三篇之说,用古德之言来表述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水月道场,空花佛事。随心随喜,是我的生得欢喜、宛若秋风的落点。人,生与死,懂得了才会明白,傻傻的我,如何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