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经济学家,也没有师从过为中国市场化绞尽脑汁、舌灿莲花、鞍前马后建立殊勋的厉以宁、吴敬琏、茅于轼、张维迎诸(非猪,各位别看错了)伟大经济学家,甚至连他们的巨著也少有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市场万能论”理解得十分肤浅。平庸如我者,有资格谈论市场化吗?
顽石就先说说这资格问题。长期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他们未必知道海水的各种化学成分和构成比例,但他们至少知道海水是咸的还是淡的;他们根据经验能大概判断海上天气以决定是否要出海捕鱼,常常还比中央气象台、国家地震局的预报更准确。所以,渔民是有资格评说海水能不能喝,也有资格对海上气象说三道四的。再比如转基因食品。虽然欧美上邦的优秀人种不吃,吃特供的高等华人也不吃,但低等的老百姓却不能不吃,因为我们总还要活着,蝼蚁尚且贪生。至于转基因有没有危害,那就只有农业部的官员和孟山都御用专家才有权威和资格做出评价,我辈小民是没有资格也不敢评头品足的(郭成林就是榜样)。但米饭的口感好不好,有没有发霉,里面的沙子磕不磕牙齿,凡吃饭的都有资格评判吧。以此类推,在市场化大潮中被洗浴了30多年的顽石说点关于市场化的直观感受应该是有资格的。但由于我既无时间也无财力周游列国,参与各种峰会,拜见各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不免才疏学浅,见识有限,故谓之“瞎说”。不过,别人可以胡说,我自然也可以瞎说。
顽石今天为什么要瞎说市场化呢?因为中央刚刚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愚钝的我从文件精神里领会到——文化强国之路就是文化市场化。其实文化和其余行业一样早就市场化了,文化市场化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只是市场化后,我们的文化被殖民了,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偌大的国家因此成了文化殖民地。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在政治、经济、国防、军事、外交全面蔫下来后就想到在文化上借助伟哥的力量雄起一回。怎么雄起呢?精英们有一个新颖的理论,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套用到文化强国上来,就是文化市场化后,中国变成文化弱国了,只有通过深入文化市场化才能变回文化强国。按照这样的逻辑,继续深入文化市场化,中国果真会变回文化强国吗?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还是黄鼠狼变猫,越变越糟糕?
那么请看看一些市场化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与绝大多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吧。
比如医疗。具体现状无需我过多描述,几毛钱的药卖给患者时变成了几十块,治个感冒动不动几百上千,这绝对不是“个别医院”“少数地方”才会发生的事。我给各位欣赏一个朋友发来的段子——三人比阔,甲:我天天山珍海味!乙:那算啥,我隔三岔五逛欧美!丙大笑:二位尚未脱贫,我有病敢上医院!甲、乙闻后大惊,自叹不如。段子虽不免有些夸张,但“看病难、看病贵”却是不争的事实。我这样的屁民说了不算,看看现任卫生部长陈竺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让医学科学服务于全体人民”的主题演讲时怎么说的:“曾经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实践告诉我们,市场手段在社会服务领域往往失灵,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是良知尚未泯灭的现任高官对于市场化的危害的公开表态。
再说教育。在市场化进程中,教育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早在2005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郭书君先生就在其撰写的《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中指出,1999年到2003年农村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增长到2.7%,城市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7.7%增长到26.5%。虽然都在增长,但城乡比值由1999年的5.5倍上升到2003年的9.8倍,差距逐步拉大。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中国青年报》2009年03月27日)。中国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例大约是6:4,可是,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相比已经不足1/3。连坚定不移的高举市场化大旗的敬爱的温总都坦承:“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温总“常想”的只是这几个数字,还是想到了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或者也想过解决的办法?不知道,我不能杜撰。
至于房地产、食品等各个行业就不用我一一分析了。我想问问那些执着于市场化相信市场万能的政客和精英,哪一个行业市场化后让老百姓满意了?哪一个行业不是越市场化就越不像话?即使是奉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医疗、教育等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市场化。我在英国考察教育近一个月,我了解到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幼儿园超过八成是公立的,政府绝对控制了公立学校资源和办学经费的分配,确保了教育的基本公平,确保了所有英国孩子能上得起学,而且上学的条件不会相差太远。换句话来说,英国基础教育的绝大部分是属于“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 那些拿市场化无所不能来忽悠老百姓的,并非比顽石还见识浅薄,他们其实很清楚的知道市场化不会是万能的。之所以如此毫不动摇的要让各行各业彻底市场化,如果不是利益驱动,就是被人胁迫,还能找出其他原因吗?
几十年来的文化市场化已经让我们的民族文化逐步丧失了生存的空间,而中央提出的改变策略居然是进一步市场化。有头脑的都想一想,曹雪芹“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终其一生都没能写完《红楼梦》,但就是这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却成了中国文学的珠穆朗玛峰。试想,如果曹雪芹也像市场化中的刘大作家赵大诗人一样,哪里有噱头就在那里动脑子,什么能挣钱能出名就干什么,中国文化园地里会矗立《红楼梦》这样的巍巍高山吗?这样的土地只能盛产《续红楼梦》、“梨花体诗”之类的“残华败刘”。30多年来的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艺术产生了经典作品吗?无知无识的精英曾经把计划经济时代的“八大样板戏”批得一钱不值,可是到现在各大京剧院的保留经典节目仍然是这些样板戏;教育部试行京剧进课堂,专家选编的京剧段子超过一半来自这几个样板戏。为什么?因为“八大样板戏”是迄今为止京剧创作的最高峰。相信市场万能的,能拿得出在市场化中创作的可以和“八大样板戏”比美的京剧作品吗?不用再多举例了,事实会说明一切的。如果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可以延续,我深信,子孙后代一定会拿市场化催生的这一段文化(高尚文化)真空来嘲笑祖宗的。
唉!对牛弹琴,瞎说一通,不吐不快,聊以自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