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个“爱”字的三种不同释义

[db:作者]  2019-01-21 00:00:00  互联网

一个“爱”字的三种不同释义

文/黛亚 整理

我们经常提到“爱”这个字,但是真正的解释起来是很难的,有很多种的解释。下面从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简单的解释。

希腊文化的“爱”

古希腊文化中“爱”(Eros)指的是欲爱。爱和美的象征则是维纳斯。我们经常所说的爱情更多的是倾向于希腊文化中的爱。古希腊戏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曾经在一首诗中写到:爱情并非至高无上/她的名下阴霾隐藏/她是永恒的压抑/直至让你死亡/她是赤裸裸的欲望/野兽般的疯狂/使爱着的人悲叹忧伤……。

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希腊文化中爱导致的更多的是死亡。这种死亡的造成有三方面。一是爱的自我丧失理智的美妙体验与外在社会作用极度矛盾造成的自我毁灭。如《巴黎圣母院》中爱上了爱思美拉达的副主教克罗德就陷入这种信仰死亡和社会束缚的极度痛苦中。他说:“我看到了你的脚,这双脚,我只要能吻一下,就是赔上一个帝国也在所不惜,搭上我的小命也值……”。二是爱主体的乐死倾向,爱的高峰体验或性的高峰体验和死亡体验有着类似性的事实,在这种爱中感觉到自我的消失和与世界万物相融的美妙感觉。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对玛丽亚所说:“爱你那一刻,就像要死去似的。”杜拉《情人》对性爱的死亡体验做了生动的描述。女主人公回忆了自己在爱中感觉到死亡的味道:他注目看着她。他闭上眼睛也依然在看她……她展现在目力所及之处,向着运动,向着死延伸出去……。三是欲爱的排他性也孕育着死亡。爱情是一种强烈地占有对方的欲望,爱的越深对对方的占有欲越强烈。当爱的主体感觉到有其他爱的介入时,边会导致潜意识的死亡冲动:或是毁灭介入对象或“第三者”,或是自杀。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杀死背弃的丈夫和孩子,《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的自杀就是这样,中国诗人顾城也属于这种情况。

在以上爱所导致的死亡中,似乎爱是死亡的伴侣,但我们感受更深的却是爱战胜了死亡的恐惧,而进入了死亡的美妙之中。

基督文化的“爱”

基督教文化中的“爱”(Agape)指的是挚爱。爱的象征则是耶稣基督。在希腊的爱中更多的是占有,并且这种爱的逻辑的结果是:占有一旦达到,爱边走向熄灭(西美尔语)。而基督的爱则是一种自由奉献自身生命财富、生命力之美好的自然充溢的牺牲。即我们事先并不知道为何帮、为何事、为何人,但我们心中渴望作出牺牲。

基督之爱是自上而下,是上帝自愿降卑为人、变为奴仆而突入此世。是纯净的圣者俯身倾顾罪人、高贵者俯身倾顾贫穷者、美者俯身倾顾丑者、善人俯身倾顾恶人和庸人。基督文化中认为世界是在上帝从爱中创造出来的,基督的爱就是爱本身,人身体中的爱正是因为人拥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而存在的。

在希腊文化的爱中,被爱者总是较高贵、较完美,是“被爱者让爱者动起来”。而基督之爱则是相反,基督本身就是最高的爱者,他让世界和被爱者在爱中动起来。

耶稣的人之爱导向的是永远的生命。人之爱是基督之爱在人身上的彰显,所以人本身就从神直接拥有了爱的力量。这是从内心深处信赖的自身生命力,它源于内在的踏实和自身的生命充实,在任何时候都不为外部力量所摧毁,并且丰丰满满直到生命的永恒。

中国儒家文化之“爱”

       中国儒家文化之“爱”指的是仁爱。他的理念本质是血缘亲爱,是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内向外的动姿。

首先儒家之爱是基于人之共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其次,儒家由吧感性共感基础上的爱推及整个社会,提倡仁本礼用,使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格物致理),皆成一个“仁”的关系。

儒家之爱最大的优点是在现实社会的务实性、和谐性、大一统性,促使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谐,这也是中国在十八世纪之前一直世界强国的原因。

儒家的爱人超越了狭义的家庭,从爱自己的父母、子女、长辈推及爱他人。但是耶稣之爱人则是希望能超越亲人的陌路,抹除本教友和异教徒、志同道合者和持不同政见者之间的血和肉的区别。耶稣说:“恨你们的要待他们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加福音》第6章)因为耶稣之爱人是从最高神的爱出来的,所以才会有这种从上而下对人罪的赦免和怜悯。

 

以上是从爱在古希腊文化、基督文化和中国儒教文化的侧重不同进行粗浅分析,当然这三种爱在每种文化体系中都有交融。

以上观点供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喜欢和多多赐教。


 

 

 



http://www.00-edu.com/meiwen/2/2019-01-21/33093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