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都没有写有关于家乡的文字了,元旦三天假,两天在路上,一天待在老家吃吃喝喝,走走逛逛。感觉也不错。突然,想用廖廖几笔,记录一些片段,于风景,于感觉。
我的故乡喜洲,大理的一个小镇,我生于长于的地方。喜洲,一个战火不曾染到的地方,一个宁静祥和的古镇,是我心中永远遗忘不了的梦境,斩断不了的情思。喜欢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像一块温润的玉,在红土地上闪着柔和光泽。喜欢这个古朴的小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炊烟袅袅,碧水青山,田野如织,静静的卧在苍洱之间,从亘古缓缓走来。
每次回家,不论时间长短,心里总会有一丝喜悦。因为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见到我至爱的父母,可以偶遇年少时的伙伴和同学。还有,很想念母亲做的番茄豆腐煮小鱼。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的菜,但只有洱海的鱼苍山的水,才能有那个味道。当车子驶向小镇,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小镇入口的两棵榕树,即使是天已黑,只要一看见那两棵树,心就会安稳下来。因为看见榕树,离家也就不远了。榕树,当地人又叫万年青,寓意,一统江山,万年长青。我不知道那两棵树有多少年了,但看那几人才能合抱的粗壮的树干,就知道它一定年代久远。这样的榕树,在我母校(小学)校园里还有一棵,那一棵应该是树龄最高的。某天在中央三台上看到片段的广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解说:古老的榕树,树上栖息着鹭鸶,榕树下是小学和民居)突然间,心里便有了一种自豪感,家乡居然上电视了,虽然只是短短的片段。有一种感情是乡情,它藏于灵魂的深处,只要一缕熟悉的场景就可以将它唤起。其中还夹着那么一点淡淡的愁,毕竟,离开已久,熟悉之间也会有夹杂着一点点陌生,也许这就是乡愁吧。
走在幽静的古镇小道上,就仿佛踏进了古典的春秋遗梦。古老的四方街牌坊,一间间的店铺从眼前滑过,在心里却一一留下痕迹。踏着青石板路,青石板已经被磨得光滑,闪着青幽的光泽,它们究竟存在了多少年,经过多少雨水的冲刷,有多少人走过,无从知晓。记忆,有时不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有的东西一入眼帘便从此生了根,就算闭上眼,只要是常经过的地方,就会在心里一一浮现,那么的真切,多年不忘。
每次回乡,尤其喜欢晴朗的日子,爬上天台,一望无垠的蔚蓝天空,田野是那么的整齐,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无数的蜂蝶在花间穿梭。风过,一束束风飞花,一缕缕风传香。拉长视线,眺望青瓦白墙的民居,雕花画壁的走廊,深邃的古巷道,曲折的四合五天井,悠扬的洞经乐,让如此的风景在记忆中的天空锁定,宁静,纯美,温馨,朴素……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古韵一丝一缕的将感觉扣满。
晚饭之后,习惯和家人一起散步。边走边聊,边聊边看,喜欢这亲情融融的氛围,也喜欢这沿途的滴点景色。经过岁月洗礼的正义门,西边背靠着巍巍耸立的五台峰,东边便是碧波荡漾的洱海。这小而美丽的坝子,宁静着,也新兴着。一路前行,穿行于古镇的每个角落,却似用感觉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沧桑的遗迹,不仅见证了历史,也是思想的牵引者,让你仿佛回到了远古的年代,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山,那时的水,不知不觉的会想很多。
一直认为,置身于山水是一种享受,也是自然的一种馈赠。家乡的美是离不开水的。一条条清亮的溪水,不分昼夜地从古镇潺潺流过,犹如美丽女子明亮的眸,眸光闪动,给古镇添了不少魅力。巍巍的十九峰围成屏,涓涓的十八溪归洱海,这山这水养育了每一个白族人,用甜甜的山泉水沏一壶茶,如同在品山水的气息。我喜欢这种气息,感觉像伫立在春之旷野,满是自然清新的味道。只是在这样的时候,我分不清是山水的气息,还是浓浓的乡情。
每逢假期回老家,看书,喝茶,聊天,晒太阳,瞎晃悠,便是最好的消遣。投进青山绿水的怀抱,那些烦恼和忧愁会渐渐消退。这里没有工业的污染,没有嘈杂的轰鸣声,也没有拥挤的钢筋水泥建筑群。只有静默的远山,温暖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深蓝的洱海,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四季不断的花草。有朋友说,你看惯了的风景却是我心中美丽的向往。想像品着白族的“三道茶”,感悟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或听着白族的“大本曲”,或看白族姑娘载歌载舞,让风花雪月的韵味和传奇故事萦绕心间,那将是一种怎样的陶醉? ?
我习惯在夕阳的余辉里,眺望青黛色的群山和远处碧蓝的洱海,那一曲《彩云之南》不觉就飘在了耳际。甜美婉转的旋律,一如古镇给我纯美祥和的感觉;而蝴蝶泉那一潭永不枯竭的泉水,一如我这浓浓的乡情,流淌不息。故乡,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字眼,恰似母亲的气息,时时在心头,一生,铭记。